馮孝忠
馮孝忠

快樂高齡的因緣果

發佈時間: 2018/12/07

快樂高齡的因緣果

有數字顯示,香港是一個人口迅速老化的城市。最近一位醫生朋友給我分享了一份香港中文大學有關腦退化症的研究,其中引述另一項研究,有六項指標,可以在一個人50歲的時候,估計他80歲時是否快樂、安健的可能性,包括是否有一個融洽和諧的家庭環境,自己可有成熟和適應力強的性格,以及恒常的保健習慣(不煙、少酒、經常運動、保持穩定的體重)。

佛教雖說無常,一切皆空,身體只是「地水風火空識」合成的;但是人身難得,我們修行是世間法,活在當下,保持身心健康也是修行必須的。如果我們50歲前已經「依法奉行」,知道甚麼是善因,製造善緣,就有可能快樂地步入高齡。我們對自己慈悲,就是愛惜自己的身體。大家持戒或有多寡,但是對身體有害的不良生活習慣的飲食戒條,應該是普遍奉行的。

對他人的慈悲就是關愛和包容,「忍辱波羅密」就是培育我們共容、諒解的智慧,因為我們相信人人皆能成佛--既然大家都是未來佛,自然應該互相尊重;佛教道場的教化都注重平等相處,希望能成就溫馨的家庭。個人經驗,一行禪師教團和常霖法師都很重視保持微笑、善用呼吸法門來調心,且運用來與人相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關注一下他們的開示或活動。

有關腦退化的研究結果,令我感覺到年老時出現認知障礙症可算是人的天敵之一。約半年前一位醫藥類企業的分析員告訴我,至今還未有能根治這病症的成功藥物實驗。如果是遺傳基因導致的,就更難預防,但是一些減低早年生活環境帶來風險的提議,和正信佛教徒的一些生活原則頗脗合。皈依僧團,和其他「善知識」一起共修,行或坐或站着誦經,念佛、拜佛、打坐、野外行禪,就符合經常思考、保持溝通能力和聽力,融入社會,不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對心和身的防病方法。適當和恒持的運動和均衡的飲食習慣當然也很重要。當然,其他宗教和哲學靈修活動也可能有同樣形而上和健體的善效果,研究報告就有提及和道教關係密切的太極拳,是效果較佳的運動之一。

中、青年時代的生活行為取向是一個重要元素,活在孤獨中、與社會和他人隔離、過分沉默寡言,甚至聽人家說話也少的人,老年時出現認知障礙症的概率是較高的。

(本欄每月首周五刊登)

撰文: 馮孝忠 太平紳士,現任恒基兆業首席財務總監,並擔任多項公職。佛教徒,專修淨土法門。
欄名: 在世佛學,如此,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