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大灣區人才發展 面臨四大挑戰

發佈時間: 2018/12/07

人才被視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第一資源」,最新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發展報告》(下稱《報告》)指出,大灣區將打造國際人才自由港,但面臨四大挑戰,包括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較低、科創成果轉化率低、三地人才流動受阻等。

第五屆「中國人才50人論壇」圓桌會議日前在南沙舉行,全球化智庫(CCG)在會上發表了《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發展報告》(下稱《報告》),指大灣區的經濟基礎、教育資源、生活環境等,為人才發展提供機遇。

《報告》指,2017年大灣區「9+2」城市GDP總額首次突破1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經濟總量佔全國12%。

預測顯示,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量將超過日本東京灣區和美國紐約灣區,在世界四大灣區中佔據首位。

稅制衝突 阻人才流動

粵港澳三地擁有豐富教育、科研資源,有逾百所高校,4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大灣區四通八達的交通、能力領先的港口群、專業化的醫療隊伍等,也為人才安居提供保障。

不過,《報告》強調,目前大灣區人才發展正面臨四大挑戰。

一是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較低,僅為常住人口的17.4%,而三藩市灣區、紐約灣區的這一比例均超過40%。據統計,受高等教育人口佔比最高的城市是香港,為26.18%;其次是深圳,為25.19%;而東莞僅為15.74%。

其次,相對於科技成果轉化率高達80%的東京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當前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較低,人才對產業發展的貢獻支持、以及技術的輸出與吸納能力,均存在不足。

其三,粵港澳三地合作不夠緊密,抑制了人才流動的積極性。例如三地稅制衝突明顯,出入境欠便利,醫療等公共服務對接不足等,影響人才聚集、流動和居住。

另外,內地新一、二綫城市「搶人大戰」,也為大灣區引進人才帶來挑戰,多地人才新政及自由貿易港規劃,都削弱了灣區人才政策的競爭優勢。

《報告》就此提出21條建議,包括建立大灣區人才一體化運行機制等。

編輯︰陳文華

美術:何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