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青年曾受網絡欺凌 易變加害者

發佈時間: 2018/12/14

年輕人機不離手,上網時間愈來愈多,參與違規行為亦趨嚴重。有研究發現,常被網絡侵害的年輕人,有機會反成為侵害者,即使年輕人有同理心、與父母關係好,被視為不易「行差踏錯」,仍難以避免違規和作侵害行為,因年輕人視黑客或改圖等違規行為是「挑戰自己」。有中五電腦高材生得到校方信任,協助管理內聯網,卻為報復老師而擅改其資料,最終校方報警並控其不誠實使用電腦。

青協及城大今年3至6月訪問1,739名由中一至大專的學生,若青少年持續在網絡上受害,或有機會成為加害者;反而「親子關係」、「抑鬱症狀」與「身同感受能力」與違規及侵害行為的關聯不大。城大社會及行為科學系教授黃成榮解釋,他們可能會有「先下手為強」心理,認為「成日畀人恰,不如我恰人」。他表示,傳統觀點相信具同理心、親子關係好,或能避免肢體欺凌行為,但研究發現,年輕人往往視黑客或改圖等違規行為是「挑戰自己」,跟同理心或親子關係未必有關。

視黑客或改圖 是「挑戰自己」

黃表示,有電腦科高材生兼老師眼中的「乖仔」,因得到電腦科老師信任,協助管理內聯網,但他卻用以報復另一位老師,修改其個人資料,最終校方報警並控其不誠實使用電腦。他又稱,亦有同類個案是學生在內聯網,偷取或修改試卷。另有約6%受訪青年稱曾登入他人帳戶更改其個人資料、偷取別人的遊戲幣或寶物。

青協督導主任陳文浩指,網上犯罪行為亦包括詐騙等,年輕人可能只考慮得失,忽視對錯,如有人在網上售貨卻忘記發貨,眼見對方「好似無追我」,便重複出售物品圖利。

小六生手機借友 遭收發色情片

此外,有17.6%受訪者指曾把別人的照片「移花接木」以羞辱和恥笑別人。黃表示,6年前進行同類調查時,只有不足1成,認為與年輕人「機不離手」,上網愈多,違規或被侵害風險均提升,建議要加強倫理教育,政府亦要針對網絡欺凌等行為修例。

調查又發現,約5成半受訪者缺乏網絡安全知識,如會毫不猶豫使用訊號最強的免費Wi-Fi或公共充電器。陳表示,有小六生常借手機予朋友使用,但對方卻用來收發色情片段,令事主受牽連和被控,反映其安全意識低。他建議由小學起加強網絡守法和安全意識教育,建立正確價值觀;師長亦應提升科網知識,及早識別高危的學生。

記者:李卓謙

編輯:梁偉澄

美術:陳超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