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玲
唐德玲

優化年金提高吸引力

發佈時間: 2018/12/14

優化年金提高吸引力

姊妹們,兩年前政府推出專為65歲或以上長者而設的銀色債券(下稱銀債)時,認購反應不俗,雖然發行額只有30億元(iBond有100億元),但第一批銀債(2016年)有7.6萬人認購,總認購額高達89.3億元;第二批也有4.4萬人認購,總認購額41.8億元,即是兩批都超額認購(最新一批的保證息率有3厘,估計反應也不會差)。

誰不知,籌劃多時,甚至找來天王黎明扮爺爺做推廣大使的政府年金,經過早前幾星期認購之後,卻只有9,410人認購(全港有110萬65歲或以上的長者),總認購額49.4億元,不到發行上限100億元的一半,平均認購額是52.5萬元,反應遠遜銀債。

多達4成申請人抽飛

更甚的是,到最後落實的時候出現大量「抽飛」,在9,400多宗認購意向登記中,只得5,500個申請者最後完成投保手續。「抽飛」比例高達4成,最後的總投保額只餘28億元,佔發行上限的28%。

在這批「抽飛」人士當中,包括我老公替她媽媽申請的一宗,但他不是故意「抽飛」的,只是沒有接到中介銀行的電話(可能是我們離港,所以錯過了有關電話,我老公是以他作為聯絡人的),那就未能安排投保手續。他曾聯絡年金公司,了解可怎補救。原來過了時間的話,就只有自己,即那位長者,親自去年金公司的長沙灣辦事處辦理手續。但由於我奶奶行動不便,為免她舟車勞頓,所以決定「抽飛」了!

我一直認為,年金應是退休資產的其中一員(應佔三分一的資產),主要因為年金可提供一個保證的現金流,對於已退休、再沒有收入的人士來說,這筆錢的意義十分重大,因為背後是一份金錢的安全感。

而政府年金的最大賣點就是有政府保證,又可以終身支取,長遠回報率可達4%,其實已經不錯。只不過,有些細節確實值得商榷!

汲取了首批年金的銷售經驗,年金公司前日公布了3項優化措施,主要針對年金會「搣本」,以及資金被鎖住,萬一有重大需要時無法調動資金之弊端,我認為是不錯的,可以進一步提高年金的吸引力。

政府年金最為人詬病的地方是「搣本」,某程度跟「逆按揭」一樣,一旦自己把已供滿的自住物業按予銀行,或將100萬元交予年金公司,就等於放棄了自己的資產(逆按揭的話,後人只要代先人償還貸款連利息,其實是可以贖回該物業的),要靠自己長命才可以賺到額外回報。

受益人不需折讓取款

這個倒沒有大問題,但最弊的是,萬一自己過早身故,後人(受益人)唯一可以「保本」的方法,就是繼續定期支取,直到支取到本金的105%為止。如果他想一筆過支取,就有機會蒙受損失(身故時間愈早,損失愈大)。

以一名65歲男士為例,已繳保費100萬元及每月收取5,800元年金,若他於投保首年身故的話,在新安排下,受益人可一筆過取回約93萬元,連同受保人已獲發6.9萬多元年金,即合計約取回全數100萬元。在原有安排下,受益人只可取回約66萬元,連同已派發的年金,合計僅取回約73萬元。

年金公司針對這一點,決定推出百分百一筆過身故賠償保障,當受保人不幸身故,指定受益人即使選擇一筆過取款,都不需以折讓價取款,而可即時收取經扣除已派發累積每月年金的已繳保費,令後人不會有財務損失。

我在早前的文章提到,有些為人子女者用自己錢幫父母買年金,但也有些反對父母買年金,因為萬一父母早死,自己想取回父母的資產時會有損失(除非繼續每月支取),所以就反對父母買。現在這項優化措施應該可以減低來自子女的阻撓。

至於其他優化措施和我的看法,下次再續。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tong_lydia223@yahoo.com.au

撰文: 唐德玲 作者從事理財策劃工作逾十年,並擁有認可財務策劃師資格。
欄名: 女人筆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