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過冬保暖欠佳 低溫症來襲

發佈時間: 2018/12/17

長者過冬保暖欠佳 低溫症來襲

踏入冬季,長者要小心「低溫症」侵襲。單計上個冬季,最少有逾百人因低溫症送院,當中絕大部分為長者。有急症科專科醫生指,長者因身體機能退化,自體保溫能力較低;若同時罹患內分泌疾病、腦退化或中風等病症,更易因凍感遲鈍或新陳代謝減慢,加上不懂添衣,加劇失溫情況。

人體正常體溫介乎攝氏36度至37度,若低於35度,即屬低溫症狀。香港港安醫院-荃灣急症科專科醫生黃漢光指,本港氣候和暖,一般冬季未至極度嚴寒,但每年仍有不少長者因保暖不慎,而患上低溫症需送院。「當中以老人院長者最高危,一來照顧者難時刻監察其狀況,二來他們多患有複合病症,如中風、腦退化及糖尿病等。」黃醫生解釋,中風或腦退化患者,因腦功能受損,「自保」能力較低,即使感到寒冷,亦不懂表達,遑論加衣蓋被;而糖尿病患者或因血糖過低而神志不清,對冷凍感覺遲鈍,受寒亦不自知。

機能退化 身體保暖能力較差

此外,患有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分泌過低、腎上腺素分泌過少者;或有服用精神科藥物的長者,都是較高危群體。黃醫生說︰「如服用精神科藥物,身體的體溫控制機能也有機會受到影響。」

「一般體溫下降至33度至35度,已屬輕微低溫症;降至28度至32度達中等程度;若低於28度,便很可能有性命危險。」黃醫生指,長者因身體機能退化,加上食量較低,體內熱量較少,身體自身保暖能力相對較差,若暴露於寒冷氣溫下,體溫亦容易愈降愈低。「最常見個案是自理能力較差的長者睡覺時踢被,失去被褥保護致體溫散失,兩三小時便有輕微低溫症狀。」

他續指,在輕微失溫時,人體會有自動調節體溫機制,如「打冷震」促使肌肉震動,心跳及新陳代謝加快以增加熱能使身體暖和,而皮膚血管亦會收縮以減少熱量從皮膚流失;但若調溫無效,低溫症患者繼而會出現心跳減慢,變得神志迷糊,嚴重者會出現昏迷,心律不整,甚至心臟停頓。「若體溫過低,體內酵素的功能變差,會影響腎臟等主要器官。」

飲酒加速失溫 急救宜飲暖水

至於急救方法,黃醫生指很多人誤解飲酒可「暖身」,實際卻會使血管擴張,加速失溫,「水份亦有機會帶走表皮溫度,故沖熱水涼亦非良策」。他建議,若感有輕微低溫,宜喝暖水提升體溫,遠離低溫環境、加衣或蓋被保暖。「在急症室階段,我們會將生理鹽水加熱,直接從靜脈輸入體內助患者調升體溫;或利用『熊寶寶溫度管理系統』,將患者包裹在能輸出熱氣的溫毛氈中,一般要數小時才能慢慢升回正常體溫。」

編輯︰林子豐

美術︰熊偉然

記者︰脫芷晴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