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病態購物以女性偏高 警號:恐患情緒病

發佈時間: 2018/12/21

適逢聖誕節將至,各大商場紛紛推出購物優惠,本應大家趁機買禮物是正常不過,但如果開始控制不住購物慾令財政出現問題,這樣就要想想是否有病態購物。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醫療健康服務臨床心理學家彭馨兒表示,雖然強迫性購物或沉溺性購物,於臨床心理學層面仍未確立及被承認為病症,不過引致有這行為,研究發現與焦慮、抑鬱、物質濫用以及其他強迫性行為,有較顯著關連。

兩者於情緒管理均較弱

彭姑娘稱於外國一項研究反映,以成年人計算,一萬人當中約有五百人便可能有強迫性或沉溺性購物,且35歲或以上女性居多,可能與女性慣常利用購物作為消閒活動有關,「數據顯示有這兩種行為的人,間中會有焦慮、抑鬱、物質濫用及其他強迫性行為,且於人格方面會比較喜歡新鮮感、希望逃避或減低任何危機發生,及喜歡依賴獎勵。」腦部研究數據顯示,有沉溺性購物的人,與有盜竊癖、病態賭徒等有相似的腦部活動,同樣於前額葉或一些腦部管控獎勵動機行為的部分,與一般人有顯著不同。

彭姑娘指當大眾於購物時,會以物品的用處、價值去定斷是否有需要購物,但強迫性購物的人只在乎的是能否透過購物,來提升他們的情緒、自我形象和以此得到社會認同及肯定,「當他有負面情緒,便嘗試透過購物去抑壓或是取代這情緒。但因為能減低感受只是暫時性,所以過了一段時間當他們又一次感到不安或難受,便再去購物。」

而沉溺性購物的人,普遍發現也有人際關係困擾,因為他們會為購物而去隱瞞家人或朋友;在約會或工作期間感到坐立不安,怕錯失購買機會;即使購物行為影響財政、心理健康或社交關係,但仍然是持續購物,彭姑娘續說:「所以在他們衝動購物過後,又會感到後悔、自責、內疚,接着又再一次用購物行為去減低負面情緒,其實兩者在情緒或自身慾望管理方面都比較弱,先會出現問題。」

行為心理治療 有顯著改善

現時臨床研究發現,認知行為心理治療可有效地減低強迫性購物行為,透過了解自身購物行為的起因,再學習情緒和財務管理,一般均在完成心理治療後的半年仍持續得益,彭姑娘說:「如果真的很擔心自己會控制不住購物,例如知道節日有減價,那建議盡量避免行近百貨公司,甚至將信用咭、提款咭交給親友保管,以減低購買消費及練習加強定力。」

{{hket:inline-image name="21122018shopping02.jpeg"}}{{/hket:inline-image}}

精選健康知識,盡在 Healthy Life 健康男女
https://fb.com/HealthyLifeEx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