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心臟健康百科:控制膽固醇 助減冠心病病發風險」

發佈時間: 2019/01/29

根據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統計數字顯示,單在2015年,心臟病已經奪去6,190人的性命,成為香港第三大的致命殺手。當中,更以冠心病的死亡率最高,佔心臟病的死亡人數的百分之六十七。

事實上,香港人喜歡大魚大肉,習慣快餐文化又缺乏運動,易有膽固醇問題而不自知,加上生活壓力大,增加患上冠心病的風險,求診的患者更愈見年輕化,問題實在不能忽視。

都市殺手 嚴重可致猝死

據香港浸信會醫院心臟科顧問醫生胡國樑醫生解釋,冠狀動脈其實是指環繞心臟的血管,負責供應血液到心臟。當冠狀動脈因膽固醇及脂肪積聚變得狹窄或閉塞時,就有機會引發冠心病。若冠狀動脈閉塞情況嚴重,阻礙血液流通,更可導致心肌缺氧,甚至令心肌壞死,危害性命。一般而言,冠心病可分為慢性和急性兩大類,前者由於心血管局部栓塞和收窄,令心臟長期不夠血液及氧氣供應。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後期可能會出現走路或運動時喘氣或心絞痛的現象。至於急性冠心病,則是因為粥樣斑塊處於不穩狀態所致。一旦粥樣斑塊出現裂紋,血小板便會迅速積聚,進行修補並形成血栓,導致血管栓塞,引發急性心絞痛、昏迷、心跳不規則等症狀,嚴重的話甚至突然猝死。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在病發前可以毫無病徵,甚至突然猝死暴斃,所以定期做身體檢查對預防冠心病非常重要。

預防冠心病 由降膽固醇做起

事實上,造成冠心病的風險因素很多,其中冠心病與高膽固醇更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胡醫生指出,血液中的膽固醇可分為高密度膽固醇(HDL-C)及低密度膽固醇(LDL-C)兩種,其中低密度膽固醇又叫作壞膽固醇。它可附於血管壁上形成粥樣斑塊,令血管栓塞,造成心肌缺氧,嚴重的話可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而猝死。一般而言,高風險人士,即有單一危險因素患者,壞膽固醇的理想指數為2.6mmol/L或以下;而本身確診有冠心病或曾經中風的極高風險人士,壞膽固醇水平最好進一步調低至1.8mmol/L或以下。

胡醫生續指,低風險人士一般可透過控制飲食,避免進食含反式脂肪或飽和脂肪的食物,以及配合運動,來降低壞膽固醇水平,減低患上冠心病的風險。而已確診的高風險人士,或未能透過節制飲食將膽固醇控制於理想水平的人士,則可能需透過控制飲食再輔以降膽固醇藥物來控制壞膽固醇至理想水平。「現時控制膽固醇的藥物以他汀類(Statin)最為主,它可從源頭出發,抑制肝臟製造膽固醇,將壞膽固醇降低。雖然他汀類功效顯著,不過也有其局限性,因部份患者用到中至高劑量時,有機會出現肝酵素異常、肌肉痠痛及發炎等副作用。針對這類病人,醫生一般會處方膽固醇吸收抑制劑作輔助治療。它可以阻止腸道吸收膽固醇,配合他汀類服用,可幫助控制膽固醇同時避免服用高劑量他汀引致的副作用。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腹部疼痛、腹瀉、腸胃氣脹及感覺疲倦等。」

及早求醫 按需要選擇合適的治療

正所謂防患於未然,高風險人士除了要好好控制膽固醇水平外,若出現冠心病症狀時,應及早求醫,經醫生評估後再選擇合適的治療。胡醫生指出,冠心病雖然無法根治,但隨著現今醫學愈進步,現時的醫學技術足以對冠心病有良好的治療。而冠心病的治療方法主要可分為藥物治療、心臟支架介入及搭橋手術三種。

(1)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可說是治療冠心病的基礎。為緩解冠心病徵狀、減少心臟病發及心肌梗塞及猝死的風險,醫生在評估過後,會處方抗血小板藥或抗血凝固藥物等,患者必須按醫生吩咐服藥。不過藥物治療始終不能夠從根本改變血管狹窄、梗塞的情況,只可幫助延緩及控制病情。

(2)心臟支架介入治療

若服用藥物一段時間情況還沒有改善,醫生會因應情況建議患者接受心臟支架介入,即「通波仔」手術。過程中,醫生會利用心導管,經手腕或股溝動脈探入冠狀動脈。將導管上的氣球充氣,擴張已收窄或被阻塞的部分,再放入支架,將閉塞動脈血管打開,使血管暢通。但要注意的是接受「通波仔」手術並不是一了百了,患者有機會再次出現血管收窄的情況。

(3)冠狀動脈搭橋手術

至於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就是利用大腿靜脈血管進行搭橋,手術後血液會繞過狹窄部位,經新設的旁路重新流入末端血管,改善心臟血液供應。但由於搭橋手術規模相對較大,病人要全身麻醉,手術後復原時間亦較耐。

請注意上述藥物為處方藥,使用前請諮詢醫生。

(資料由香港浸信會醫院心臟科顧問醫生胡國樑醫生提供)

(本健康專題由MSD贊助)

CARD-1245571-0000 06/18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