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新年食滯點算好 中醫教你5大穴位輕鬆消滯

發佈時間: 2019/02/04

美食當前,難免會大吃大喝,但食得太多,容易食滯導致胃氣脹。今次請來註冊中醫師林惠賢,為大家介紹五個「消滯穴位」,消食積,化胃氣,可以處理較輕的積滯問題。她建議可用食指中指輕柔地平均打圈按搓以下消滯的穴,逆順時針各2分鐘。

腹部

{{hket:inline-image name="03.JPG"}}{{/hket:inline-image}}

1.天樞
位置:腹中部,肚臍旁邊兩寸(3 橫指)。
天樞屬足陽明胃經,有升清降濁、消積化滯功能,刺激此穴,可以助身體將食物精華吸收、運到身體所需部份,並將消化後剩餘的廢物分隔,助大腸排便。
便秘時,亦可長按此穴,並多飲暖水,助大腸有力排便。

2.中脘
位置:身正前方臍上正中 4 寸,可先尋找胸骨下方劍突位,與肚臍連線的中點便是中脘。
中脘正位於胃部,近端直接治療胃病,有和胃降逆的功能。中脘穴除了可化食積,對現代常見的胃炎、胃酸倒流、腸易激綜合症,甚至肝病等皆有顯著舒緩作用,臨床非常常用。


手部

{{hket:inline-image name="02.JPG"}}{{/hket:inline-image}}

1.合谷
位置:於食指第一、二掌骨之間,將第一、二手指
拍齊,手背凸起最高的地方便合谷。
合谷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此穴位本身具有很強的行氣、清熱功效,針對於食滯腸胃,並見口乾、生「飛滋」、牙肉腫痛的效果奇佳。

腳部

{{hket:inline-image name="01.JPG"}}{{/hket:inline-image}}

1.足三里
位置:以髕骨外側凹陷處(外膝眼)下三寸(4 橫指),脛骨外一寸(1 橫指)
針灸學有句很出名的句子謂:「肚腹三里留」,幾乎所有消化系統疾病、腹部症狀都可以取足三里穴作補瀉。足三里有和胃降逆、化濕導滯及補氣血的作用,故食後積滯,表現為胃脹胃痛、噁心欲嘔、喉中痰飲增加時非常適用,尤其適合消化力較弱的老人或小童使用。

2.上巨虛
位置:足三里下方三寸
上巨虛同屬胃經,為大腸的下合穴,中醫古籍《靈樞》:「合治內府。」,指的是胃、膽、大腸、小腸等六腑。飲食停滯的實證,可以由上巨虛向足三里方向用力推按數分鐘,推時有痠脹感,部份人會立即噯氣或放屁,是脾胃滯氣得以推行的效果。

若情況持續,建議找註冊中醫師幫助診斷及治療。

{{hket:inline-image name="001.jpg"}}{{/hket:inline-image}}

精選健康知識,盡在 Healthy Life 健康男女 
https://fb.com/HealthyLifeEx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