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心臟健康百科:糖尿病控制 減心臟衰竭風險」

發佈時間: 2019/02/26

現時,全香港約有70多萬名糖尿病患者,佔人口總數約一成,即平均每10個人就有1個患上糖尿病,情況非常普遍。

事實上,糖尿病本身並不會致命,但它帶來的併發疾病卻十分可怕。最近就有研究指出,除了高血壓外,糖尿病原來也是導致心臟衰竭的元兇之一,差不多約有三分之一的心臟衰竭患者同時患有糖尿病,比同時患上冠心病的比率還要高;而且糖尿病更是心臟猝死的重要誘因,心臟猝死的比率比一般心臟病患者更高出一倍,情況值得留意。

體能下降為徵兆

香港浸信會醫院心臟科顧問醫生黃民樂醫生指出,糖尿病增加併發心臟衰竭風險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當患者有冠心病的風險時,身體如果長期處於高血糖水平就會增加粥樣斑塊病變的機會。血管不斷收窄,引致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更會導致肌肉壞死,造成心臟衰竭。至於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為糖尿病會直接影響心臟肌肉細胞,令它們受損,長遠可誘發糖尿病心臟衰竭症的出現。黃醫生不諱言,由於糖尿病有機會影響患者的神經系統,令患者對疼痛的感覺較為遲緩,未必感受到心絞痛或其他相關病徵。故當患者心臟病發時,心臟衰竭的情況可能已經非常嚴重,甚至去到引發急性心臟衰竭或猝死的地步。所以如果糖尿病患者發現體能下降、上落樓梯容易出現氣喘、無力或伴隨心口不舒服的情況,就要及早求醫,安排進行運動心電圖及超聲波等詳細的心臟檢查,避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積極控糖不傷心

黃醫生續引述研究指,若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素(HbA1C)每增加1%,心血管病變的風險就會增加18%。因此提醒糖尿病患者必須積極控糖,依照醫生指示服用降糖藥物,並配合飲食控制及改變生活方式,多管齊下,以降低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一般而言,對於同時患有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國際標準指引普遍認為患者的糖化血紅素應維持在6.5%的水平。不過黃醫生強調數字只作參考,需視乎個別病人的情況而定,有時控制得太緊反而有機會誘發低血糖症,出現如心跳加速、暈眩、手震等情況。而對於神經反應較慢的老人家來說,更可能引發昏迷等嚴重後果,故醫生為病人訂立目標水平時必須平衡各種風險因素,並與患者及其家人多作溝通了解,才可因應患者的身體狀況及反應制訂出一個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因應患者情況選藥

選擇降糖藥物方面,黃醫生指出「對患有心臟衰竭的糖尿病患者來說,應盡量選擇控糖同時又不會影響心臟的藥物。另外亦需權衡藥物帶來的副作用,因為一些傳統控糖藥物在服用後較易出現低血糖的情況,幸好現時市面上有其他的降糖藥物較少引致這情況。好像作為第二線藥物的二肽基肽IV抑制劑(DPP-4 inhibitor),證實能有效增加胰島素分泌和抑制升糖素,幫助控制血糖同時還可減少血糖過低、體重上升及水腫等副作用的出現。」而且研究亦顯示,患者服用後不會增加控制心臟衰竭的難度,肯定這種藥物對心臟的安全性。故針對有較高心臟衰竭風險的病人,醫生會考慮單獨處方DPP-4抑制劑,或配合第一線藥物二甲雙胍(Metformin)使用,以達到針對性的控糖效果。

混合式藥物增依從性

不過,黃醫生補充,不少糖尿病患者對服用藥物的依從性很低,大大影響治療效果,隨時併發心臟病及急性心臟衰竭,危害生命。「由於糖尿病患者伴隨著心臟衰竭等心血管問題,故除了降糖藥物外,還要服用其他藥物。但藥物數量太多容易令患者對藥物的使用感到混亂,經常忘記或出現漏服的情況,影響降糖療效,長遠來說更會遂步破壞血管,加劇心臟衰竭的情況。」

幸而,近年混合式降血糖藥物的面世,好處是其藥效與分開服用兩種藥物相同,可簡化患者服用藥物的數量及次數,既方便又可有效增加患者對藥物的依從性,減少漏服的機會,對控制病情絕對起到正面作用。

黃醫生最後提醒患有心臟衰竭的糖尿病患者,除了積極控糖外,亦要好好管理血脂、血壓及體重,從而降低糖尿病併發心血管疾病及心臟衰竭的風險,重拾健康生活。

(資料由香港浸信會醫院心臟科顧問醫生黃民樂醫生提供)

(本健康專題由MSD贊助)

DIAB-1237434-0001 06/18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