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7成港人不知 肥胖是病

發佈時間: 2019/02/27

華人常稱中年肥胖為「發福」,但肥胖可引致多種疾病。有調查發現,7成港人不知世衞定義肥胖症,4成人誤解肥胖非疾病;而受訪者對肥胖的定義亦一知半解,多達3成人表示是憑個人感覺界定肥胖,而有逾4成港男低估自己體重,近1成半港女則認為自己太肥。香港肥胖醫學會建議,把肥胖列為「肥胖症」,以提醒市民肥胖可致多種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中風等。

據衞生署2014/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估計,18至84歲人士的超重及肥胖普遍率為27.9%。而早於1997年世界衞生組織已定義肥胖為疾病,但去年10月,香港肥胖醫學會委託中文大學以隨機電話訪問1,008名成人,發現70.9%人不知道世衞的定義,44.2%人認為肥胖不是疾病。受訪者亦對如何判別肥胖一知半解,現時醫學界普遍以腰圍及身體質量指數(BMI)作衡量準則,雖然有27.2%受訪者知道BMI標準,但當中卻只約有3成半人答對超重範圍。

或朋輩影響 4成男低估體重

另多達27.9%受訪者指會以個人感覺作肥胖準則;調查亦比較受訪者自身感覺及其實際體重和身高,發現942名願意提供資料的受訪者中,有381人、即4成人錯估,高估者以女性為多,佔14.5%,低估者則以男性為多,佔41.6%。該會委員、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張潔婷分析,大部分人似乎不了解肥胖指標,尤其男性患者普遍低估體重,可能因朋輩情況相似,故難察覺自己肥胖。

今年49歲的馮先生,以往身體健康,直至2010年確診患糖尿病,醫生同時發現他過重,頓感「晴天霹靂」,因自己體重與朋友相似,「太太沒說我肥,我怎知道自己肥?」他任職運輸業,工作需要3餐均在外進食,且欠缺時間運動,高峰時重達220磅,後參與藥物臨床試驗,成功在1年內減至176磅,惜計劃完結後體重回升,他計劃未來再調整飲食習慣減重。

倡正名「肥胖症」 加強教育

香港肥胖醫學會會長、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周振中認為,調查顯示市民對肥胖的認知滯後,而肥胖可引致多種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脂肪肝、中風等。他建議政府將肥胖正名為「肥胖症」,同時加強教育,讓市民認識肥胖禍害。

周振中表示,現時減肥治療方式包括飲食、運動、手術及藥物,其中馮先生試驗的利拉魯肽(Liraglutide)為新型藥物,透過抑制食慾控制體重,患者在使用56周後體重可減5%至15%,相信可成為手術外的另類選擇。

記者︰李明佑

編輯:梁偉澄

美術:陳超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