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魚製品含組胺可誘發心臟病 食安中心警告4大高危魚類

發佈時間: 2019/03/14

天然無添加的魚類,原來也會含有可致食物中毒的組胺,食安中心提醒市民組胺可天然存在於部分魚類,如貯存不當令食物變壞,有機會令有毒物滋生,進食後可致「鯖魚中毒」,嚴重可誘發心臟病,提醒其中4種高危魚類必須注意。

延伸閱讀:奧米加3降低心臟病發作風險 營養師推薦4款深海魚輪住食

食安中心今日(14日)在Facebook專頁發帖,提醒市民部分魚類含有大量天然存在的「組胺」,是魚及魚製品在變壞和發酵過程中,由製造組胺的細菌產生的有毒代謝物,如進食含有大量組胺的魚及魚製品,可引致「鯖魚中毒」。在2009年至2018年間,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共錄得26宗相關中毒個案,涉及45人。

噁心嘔吐 嚴重可誘發心臟

鯖魚中毒會出現口部刺痛灼熱、面部潮紅出汗、噁心、嘔吐、頭痛、心悸、暈眩及出疹等徵狀,嚴重者更會哮喘發作或誘發心臟病。而這些症狀通常在進食後數小時內出現,並在12小時內消失,並無長期影響。

食安中心資料指,魚及魚製品的組胺含量,主要視乎魚類品種及時間與溫度控制而定,部分魚類如鯖魚、沙甸魚、吞拿魚及鯷魚,天然含有大量組胺酸。

室溫下易滋養組胺細菌

而食環署與消委會曾進行聯合研究,發現開罐後的罐頭魚及吞拿魚三文治樣本,在置於室溫下24小時後,檢出可導致鯖魚中毒的大量組胺,然而在攝氏2度下存放168小時的樣本,則沒有檢出組胺。

要預防組胺引致的中毒,食安中心提醒消費者:

—購買魚類後應盡快將之冰鮮

—如為預先包裝的魚及魚製品,應按照生產商的指示貯存(例如存放於雪櫃)

—煮熟的魚及即食魚製品(例如吞拿魚三文治及已開罐的罐頭魚),如長時間置於室溫,可能會再受污染並產生組胺

—非即時食用的食物應存放在雪櫃內,並盡快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