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玲
唐德玲

A股入摩「前傳」

發佈時間: 2019/03/15

A股入摩「前傳」

姊妹們,踏入2019年,雖然國際上很多事情仍然未有定案,例如美朝峰會沒有成果、中美貿易談判仍在進行中,以至英國脫歐安排懸而未決等等,但整體上沒有太壞的消息,加上市場預期美國今年不會再大幅加息,因此環球投資市場開始喘定,逐步擺脫去年的弱勢,港股也出現大漲小回的格局。

不過,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今年表現最好的市場,其實就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內地A股,雖然不至於脫胎換骨,但也算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跟去年比較!

A股預測市盈率僅11倍

去年內地A股幾乎是全球表現最差的市場,全年下跌兩成半。但如果上證綜合指數(市場一般以此指數作為內地A股的指標)上周五不是突然急跌4%,年初至今,內地A股其實已經悄悄回升了兩成半。以昨日的收市價計,年初至今,內地A股仍然上升了兩成一。

雖然這個升幅仍未能收復去年的失地(數字上,下跌了兩成半,要回升三成三才可以完全收復失地),但表現足以令人感到既驚訝又振奮了。

不是嗎?內地經濟增長過去幾年一直放緩,未來的下行壓力也正在加大,再加上中美貿易摩擦的不明朗因素,理論上,今年股市也不可能太好。

事實上,內地股市的表現一直以來都跟經濟增長背道而馳。雖然改革開放40年來,內地經濟連年增長,但內地股市卻疲不能興,充其量只有一兩次出現短暫但瘋狂的牛市,例如2007年,又或者2015年的所謂「大時代」。

除此之外,內地A股大部分時間都是非常疲弱,從估值的角度,內地A股的預測市盈率大約只有11倍(根據彭博的綜合估計),一點都不算貴,甚至應該是便宜,但投資者,尤其是國際投資者始終卻步,到底原因在哪?

簡單來說,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內地股市的體制問題,二是一些有質素的企業,已經去了香港或美國上市,外資沒有很大誘因要投資內地A股。

第一個原因方面,現階段,內地股市的參與者主要仍然是散戶。相反,一些成熟的市場,例如歐美國家,股市的參與者,較多是機構投資者。機構投資者一般會較理性,着重基本因素的分析,但散戶會較感性,較着重技術分析,又或者根本沒有太多分析,而是聽消息。

過去十幾年,內地監管機構一直想扭轉這種市場結構,做法就是鼓勵更多基金和機構投資者參與股市投資,以沖淡散戶的影響力。但更重要的是,內地想引入更多外國資金參與內地股市。

雖然一些優質企業沒有在內地上市,而是跑到外國上市,但內地A股市場的規模龐大,始終有一些值得投資的企業,因此,外資對中國市場的興趣是毋庸置疑的,只不過,基於體制的問題,令到外資不敢沾手內地A股。

引進外資教育上市公司

我舉個例大家就會明白,在2015年「大時代」時,內地A股一度急跌,當時有過百間公司「自願」停牌。公司停了牌,即是投資者不可能沽貨套現,這個問題對於外資是很敏感的,因為如果外資買了妳的股票,但原來可以無緣無故停牌,那麼,他們的投資便沒有保障了。

經歷了2015年的「大時代」之後,內地繼續改革股市的體制,除了在此之前推出了滬港通,又再推出深港通。到了2017年,MSCI明晟(俗稱大摩,下稱大摩)終於落實將A股納入他們的環球新興市場指數成分股行列(傳媒俗稱這為A股入摩,執行日期是2018年),標誌着外資開始對內地A股的體制有信心。

我自己形容,A股「入摩」的最大意義是加快內地股市的改革,以及提升上市公司的管治水平,這就等於10多年前內地大型銀行股來港上市一樣,讓外國投資者去教育上市公司如何做好公司管治!

不過,當時所定的權重因子是5%(即是100億市值的,只以5億市值計算),實際意義又不算太大。但今個月初,大摩決定上調這個因子,由5%增至20%,這是否推動今年以來內地A股上升的原因?投資者又應該怎樣部署?下次再續。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tong_lydia223@yahoo.com.au

撰文: 唐德玲 作者從事理財策劃工作逾十年,並擁有認可財務策劃師資格。
欄名: 女人筆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