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夢遊患者親屬 柏金遜症風險 高6倍

發佈時間: 2019/03/20

不少人試過夢遊,但如經常發噩夢且行為帶暴力傾向,或患有「發夢期夢遊症」,家人更有較高風險患上柏金遜症。中大研究顯示,發夢期夢遊患者的直系親屬,患上腦退化病如柏金遜的風險高3至6倍,而親屬便秘出現率增加4.2倍,亦確認為腦退化的前期症狀。

發夢期夢遊學名「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RBD),患者會發情景逼真的噩夢,有相應動作和言語,多帶暴力傾向;現時整體老年人口約有1%至2%患者,醫學界指9成RBD患者,後期會出現腦退化症狀。

現年82歲的樂女士於65歲開始頻頻發噩夢,試過在夢中被匪徒搶去錢包,結果現實中右腳踢牆,造成腳趾骨折,其後更多次因噩夢墮地受傷。她後期確診RBD,靠藥物紓緩症狀,但現時出現便秘,身體變得無力及動作遲緩,確診柏金遜症。其兒子現年59歲,近年亦開始在睡夢中手腳有動作,出現RBD症狀。

中文大學醫學院連同四川大學、香港大學心理系及加拿大麥基爾大學聯合研究,2014至2017年間追蹤102名RBD患者和92名健康人士,以及791位直系親屬,安排他們接受問卷調查及臨床評估。

結果發現,RBD患者的直系親屬,較健康家庭高7倍機會出現RBD症狀,更分別高5.9倍及2.5倍機會患上柏金遜症及認知障礙症。研究同時發現,RBD患者直系親屬便秘及大便僵硬出現率高出4.2倍及2.5倍,進行評估動作亦較為遲緩;團隊追蹤便秘症狀之後,發現部分患者約20年後,便會出現柏金遜症。

學者倡監察 相關人士腦退化情況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榮潤國建議,長期監察及跟進RBD患者直系親屬的腦退化情況,而研究顯示便秘和輕微運動遲緩也是柏金遜臨床前期症狀,根源可能與腸道微生物有關。他認為,研究有助開發針對性的預防策略,有望提前20年介入處理柏金遜,已經與腸胃科團隊開展新一輪研究,了解腸胃健康與RBD的關係,最快2年後完成。

記者︰李明佑

編輯:林子豐

美術:熊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