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儀博士
唐文儀博士

拆解濕熱四類典型症狀

發佈時間: 2019/03/25

拆解濕熱四類典型症狀

香港的春季天氣潮濕,對健康有一定影響,難怪近來有不少人對筆者說︰「醫師,我係咪好濕熱?我的皮膚不好,是否與濕熱有關?」

回應這個提問,不論醫者或是病人,第一件事必須搞清楚是否真有濕熱問題,因為這樣才能夠對症用藥。綜合古今醫學文獻與臨床經驗,濕熱者通常有以下的表現︰

外表︰面垢油光、面色偏黃,面與鼻容易有瘡瘍,即我們常說的痤瘡、酒糟鼻,亦有粉刺。

氣味︰濕熱人士有口乾、口苦,舌苔黃厚。伴隨口臭或口腔異味,因臟腑積熱而起。盛夏季節或有臭狐。

排洩︰膀胱濕熱,小便短赤色黃、灼熱、頻密;大腸濕熱,大便黏滯不爽、腹痛、腹瀉。順帶一提,男性陽囊潮濕,女性黃帶臭穢。

精神︰身重困倦、乏力、精神不振、嗜睡、懶散、心煩及脾氣急躁。

中醫認為濕熱有外因及內因,外因(外濕)是指潮濕的居住環境,內因(內濕)是患者本質脾虛,脾主水濕運化,脾功能欠佳引致水濕代謝失常,受熱邪入侵而生濕熱。內濕與外濕互相影響,脾虛濕困者容易受外濕入侵,而外濕會妨礙脾胃功能而加重內濕。

地理及天氣等因素不能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飲食習慣。濕熱的形成跟「揀飲擇食」有關,日常偏吃煎炸、油膩、辛辣、重口味(肥甘厚味)、甜食等,容易形成濕熱體質,因此要避免。酒精可免則免,體內熱盛人士如經常飲酒,每當受外濕侵襲時特別容易生濕熱。

臨床小貼士︰香港人一向有補身的固有思想,但濕熱體質人士最不適合食用鹿茸、桂圓、大棗、枸杞、核桃等溫熱補品,否則吃過後如火上加油,助長濕熱。

(本欄逢周一刊登)

撰文: 唐文儀博士 註冊中醫師
欄名: 中醫解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