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全職女性8成精神緊張 醫生: 女性個案比男性高三倍

發佈時間: 2019/04/08

根據統計,本地勞動人口當中有超逾55%屬女性。昨日有機構發表一項調查,指出本港近8成在職女性過去一個月有精神緊張,甚至出現心理影響生理的現象,包括早醒或失眠等症狀。這些女性的壓力來源主要來自工作、經濟及家庭。

8成在職女性感到精神緊張

紫荊青年商會今年3至4月訪問約600位18歲以上香港全職女性,並以當中576個有效回應分析其精神狀況與職業關係。商會於昨日(7日)於理工大學舉行「同心圓系列:靈心緒·方情式」開幕禮暨分享會,發布是次「本港在職女性精神健康調查」的結果。

{{hket:inline-image name="20190408_women01_resize.jpg"}}{{/hket:inline-image}}

調查發現,受訪者當中有79%在過去一個月感到精神緊張,49%稱有時或經常有早醒或失眠等症狀,37%人有時頭痛或頭暈。另外,在調查中發現,當中54%受訪者每天工作平均9-11小時,7%更超逾12小時,這反映工作女性的壓力來源亦可能來自過長工時。

現時,本港的在職女性約有200萬人,調查亦發現已婚與未婚女性的壓力來源並不相同,在受訪群中36%屬已婚女性,當中有56%人認為壓力來自照顧家庭,此外130名受訪者育有子女中,則有一半人認為自己的精神狀態並不健康。而有七成半的未婚女性則認為壓力來源來自工作。

受校內權鬥影響 女教師壓力爆煲

同場的精神科醫生陳仲謀表示,接獲的女性求助個案比男性高出三倍,當中更多為女教師,一周至少接獲一宗女教師受情緒困擾而求助的個案。他指近年教師壓力「爆煲」事件持續出現,壓力除了來自龐大的工作量,校內的權鬥、人事關係及家長投訴亦令女教師壓力倍增。

陳仲謀醫生分享一位已婚女教師的個案,指女教師由於需帶工作回家,無法兼任照顧子女的責任,令家庭工作難以平衡,心生內疚而患上抑鬱症,另外部分個案令教師產生恐懼症,不敢回校教書,嚴重時甚至有尋死念頭。陳醫生續指,如發現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工作表現已屬功能障礙,宜及早求醫。

{{hket:inline-image name="20190408_women02.jpg"}}{{/hket:inline-image}}

女性抗壓力隨年齡增加?

有人指出女性在任何年齡的抗壓力大致相同,部分研究更發現年長女性的精神健康更好。不過陳醫生憑經驗所談,現今50至60歲女性在精神出問題機會更多,這可能與她們的忙碌人生有關:由於年輕時期忙於工作或照顧家庭,當年大多數女性並沒時間去看醫生,隨著忽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她們不經不覺便「捱」到小朋友出身社會,甚至「捱」過更年期,到了老年才發現出現抑鬱等心理病。陳醫生強調,所謂「心債心還」,心理健康問題始終需要正視。

{{hket:inline-image name="20190408_women04.jpg"}}{{/hket:inline-image}}

社會轉變 男性壓力不容低估

儘管女性的求助個案較多,但陳醫生指,論心理健康,其實香港男性好不了多少,因為雖然男性求助個案較少,但男性求助個案通常都涉及較嚴重的心理病。

陳醫生指,華人社會的男性普遍都要面子,但其實無論男女,大家的抗壓力都一樣,加上現今女性地位比以前強得多,現時有不少女性身居高位,男人反而「做馬仔」,故此在傳統觀念和社會轉變下,男性正面對著另一種性別造成的心理病危機。

{{hket:inline-image name="20190408_women03.jpg"}}{{/hket:inline-image}}

陳醫生分享香港大學早幾年一個研究:該研究追蹤1995至2014年畢業的醫科學生,發覺這班醫生患抑鬱的機會率比普通病人還要高,當中男醫生的機會更比女醫生高,比一般抑鬱數字女比男高的現象完全相反,而較老一輩的醫生的精神健康又比年輕一輩為好。

綜合這項研究而言,近年港人面對的精神壓力,似乎不能單以性別為準,還要視乎本身的職業、崗位及身處的工作環境。當然最重要,是正視自身的心理壓力,以免造成日後更大的「心債」問題。

{{hket:inline-image name="DR_Psyc_ChanchungMau_resize.jpg"}}{{/hket:inline-image}}

精選健康知識,盡在 Healthy Life 健康男女
https://fb.com/HealthyLifeEx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