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教大與聖公會研究 優化幼稚園融合教育

發佈時間: 2019/04/16

香港教育大學與聖公會合作,深度研究學障幼兒學前融合教育的學習環境。研究指出幼兒名義上與一般學生學習,實際上卻往往被隔離教導。學者認為愈來愈多學障幼兒到主流學校就讀,幼教老師宜多給予學障幼兒與一般幼兒一同學習的機會,做到真正的融合教育。

根據教育局數字顯示,2017-2018學年就讀於公營學校有特殊需要的學生人數達45,360人,較2013-2014學年增加34.1%。有鑑於愈來愈多特殊學生入讀主流學校,香港教育大學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與聖公會聖西門社會服務處合作,為聖公會轄下兩所幼兒學校進行質性的研究,以觀課及提供直接指導的方式,進行為期九個月的行動研究,探討特殊需要的學生是否在真實的融合教育環境中學習。研究的學生包括患有語言障礙、整體發展遲緩,以及高功能自閉症幼兒。

SEN幼兒升主流小學 人數增加

在現時的編制下,每六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便有一位有特殊教育專業的老師照顧,業界稱之為兼收組老師,一般幼教老師則稱為常規組老師。每天,兼收組老師要為每位特殊學生提供獨立二十分鐘的個別輔導課程,因此兼收組老師未必每時每刻都能照顧所有的特殊學生,常規組老師很多時要兼顧大局。

研究發現,當兼收組老師不在課室,而特殊學生出現情緒或行為問題時,常規組老師若不懂妥善處理的話,便會影響課室秩序。香港教育大學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項目經理馮桂儀說︰「這是令人擔心的,因為兼收幼兒若知道常規組老師不懂處理他們,可能會故意搞亂秩序。」她認為常規組老師應該多接受培訓,就能增加信心與兼收組老師一起參與教導有特殊需要的學生。

研究亦發現兼收組幼兒若多與一般同學一起互動學習,對彼此適應很重要。有語言障礙的幼兒若與說話比較好的同學一起坐,會令語障幼兒更多學習孩童說話的機會,馮桂儀說︰「小朋友很容易知道誰好玩,會一起玩,會模仿說話。」而一般同學亦有機會明白特殊兒童的限制,彼此磨合包容。

她認為高班幼兒行將升讀主流小學,這一年兼收組老師應該要脫離指導(mentor)的角色,改為影子(shadow)角色,少教導特殊幼兒如何做,多給機會讓他們與一般同學一起生活,自己當一個影子在背後守護着。多給機會讓特殊幼兒適應真實社會的人和事,做到真正的融合教育。

常規組幼兒參與幫忙

研究發現,教師往往很難兼顧一般幼兒與兼收組幼兒的學習需要,單是安排特殊幼兒坐在課室哪個座位也是學問。比較活躍的幼兒會被安排到課室較後排的位置,以免影響秩序,但這位幼兒會因為少了老師的關顧而缺乏耐性,會離開座位甚至課室;比較內斂的學生被安排在較前位置,但他們往往因為不懂回答老師的問題而容易受困擾,影響情緒。

要讓幼兒真正做到融合教育,教師便要機動地處理。馮桂儀說︰「老師可以鼓勵一般小朋友當小幫手,明白身邊有特殊需要同學的限制,多幫忙,令他們更能融合在一起生活和學習。」有前綫的教師認為,銜接小一課程工作繁重,不容易兼顧特殊幼兒的需要,但是多持開放態度讓不同同學一起學習,對兼收或常規組的幼兒都有好處。

撰文、攝影︰馮淑嫻(lydia.shfung@gmail.com)

編輯︰余運慶

美術︰梁政敏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