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李節街的木樓年代

發佈時間: 2019/04/26

李節街是條隱秘的橫街,在地圖上斲成兩截,中央倬立一面俗稱「灣仔大三巴」的牌樓,面對附設停車場的私人住宅,以及低調的單身人士宿舍。1994年首當其衝,李節街成為灣仔舊區重建的試點。

李節街在沿街兩列戰前木樓清拆後,關於李節街的文獻闕如,牌樓描摹的亦非當年李節街上的景物,人們只能從舊照中秀氣迤邐的弧形露台,想像當年繁景。

學師先間板間房

木樓以木材作椽梁、地板與樓梯,以鐵枝搭建露台,「外面望落就靚,入面梗喺唔靚啦,一層住四、五十人,廁所都無個。」年近九十的木匠龍晚全說道。戰後,他在與李節街相鄰的傢俬店當學師。戰時因業主逃難或喪命,不少人趁亂霸佔空置樓宇,戰後交由二房東間房分租。

「我做了一年左右,高級傢俬喺幼細嘢,未到我。木樓喺普通嘢,跟大師父去間房,釘埋就得,粗嘢。」他仍記得踩在木板上的嘎嘎響聲,師父量好尺寸,他便去配快把板(纖維板)、波浪紋玻璃、木方造門,用止口接合,「一間房三、四隻門,上下留空好幾寸,有間好似無間咁,無私隱。」那個年代,這種木樓間房算是木匠入行必經之路。後期新式的混凝土唐樓成為主流,木樓亦在火災和清拆中自然淘汰,李節街十多幢木樓遂為香港舊區重建試刀。

頂多有人打荷包

橫街裏的木樓地下舖位外排滿賣舊衣或果菜的檔攤。在黃碧雲的小說《烈佬傳》中,六十年代的李節街龍蛇混雜,甚至有白粉勾當,但龍晚全緬憶的李節街並不俗惡,「頂多有人朝早打荷包,朝早最熱鬧,買菜買肉,好旺。」

街道與公園相接處,從前有兩間飯店,賣一道犀牛皮大山地昆布海藻湯,附贈熱飯,盛惠八毫子。「飲一碗,成身熱痱即刻謝晒。」他解釋木樓一層只有一間沖涼房,加上制水,放工後滿身汗水的租客唯有直接睡到床上,悶出熱痱和木蝨。這裏重建後庭院深深,出入多為上班族,「闊得多,但無嘢賣,靜好多。扮古老又唔知扮乜。」說來不痛不癢,大抵真正的李節街只存在於文學想像與記憶之中。

撰文︰方晨

編輯︰李嘉

美術︰鄧建威

攝影︰林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