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家長自組群組 實踐共養共學共玩

發佈時間: 2019/05/07

很多父母會為孩子入學前做好準備,然而何謂最好?同是社工的Stephen和太太Svah,去年為3歲大女召集共學家長群組,讓家長策劃學習活動,實踐共學、共養、共玩,他們謂學齡前小朋友最重要是陪伴,而非學很多認知,故父母參與其成長,才是最關鍵。

共學在台灣很流行,香港早年曾有教育工作者在離島組織「小島學園」,Stephen和太太便曾參與學園舉辦的「小島學園小兒科」課程,望進一步了解如何把教育跟生活掛鈎的育兒方針。Svah是兼職駐幼稚園社工,強調幼兒需要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太早離開父母自己獨立上學容易焦慮,他們並不太喜歡坊間遊戲小組的模式。「Playgroup很多程序,既沒有自由玩,也做不到互動,不是我們想要的方式。」他們沒有讓大女上N班及坊間playgroup,但不是反對返學。「我們相信學習不一定在學校發生……小朋友返學學習知識前,應要在安全感上打好基礎、有穩定情緒,才可順利上學。」

助父母建立照顧能力

其大女去年未足3歲,開始變得好動,他們感到應拓展小人兒的世界,去年10月在網上召集同路人成立「小袋鼠親子共學組」,每周開課兩次,由家長按熟悉的範圍設計學習主題和遊戲,放入共玩、共學和共養教育理念。其中共養是指共同教養,所有孩子都是「我們的仔女」;共玩以兒童為本,活動形式有共讀繪本、認識社區、義工、大自然探索等。

「我們的課室是無限大,讓孩子的學習自然和自主地發生。小組員年紀相若,故我們也有親職時段,讓父母互相交流經驗。」他們謂初期家長怕帶不好,因此由他們作引導,慢慢讓家長明白不需要求完美,只要把自己熟悉的東西帶入來便可以,而且過程是群策群力,當大人感受到小朋友很開心,他們會有信心繼續。

Svah笑謂帶小組同時幫助家長建立湊小朋友的能力感。「共學很重視家長成長,因為家長滿足和開心,感染小朋友也會開心。另外,這裏是跟隨孩子的步伐,當他們想探索玩意,或要玩多久,我們都尊重。小組內若有孩子爭執,例如爭玩具,我們也會一齊教。」

這天負責「Messy Play感官探索」的Christina,大仔已讀K3,細仔剛滿3歲,她曾為小組籌劃風和空氣主題,在戶外跟孩子玩小實驗,今次她用繪本《我是藝術家》引入,之前跟家長們合力搜羅了大量的再用材料,例如過期通粉、花生殼,並把色素融入啫喱中讓小朋友探索。「我第一次處理咁大型的Messy Play,見到小朋友對住盤意粉不停地玩溝色,觀察變化,可以玩好耐,很專注,我很感動!」孩子會走上前聽她講故事,故事中的媽咪一開始因小朋友一團糟而生氣,最後反而欣賞子女創意,跟他們一齊瘋。「我諗這也是共學的理想,親子一起成長,大人可用多角度看小朋友。」

尊重小孩成長步伐不同

小袋鼠組中的12個家庭,有一半是在職家長,也有兩組是婆孫組合,祖母輩跟新手爸媽沒有隔膜。其中帶外孫來共學的鳳姨,曾在河背村籌劃活動,向鄰舍借車給小朋友玩。她回想,一班人在人家屋企門口玩和閱讀,令她感到回到昔日的童年生活。「我鍾意共學,因為很自然,我也感受到別人對我的包容好大。」

Stephen謂共學絕非他們首創,但其特色是重視家長成長。「我們不會篩選參加的孩子,剛開始運作時,有些小朋友未能專心聽故事和參與活動,到現在專注和能力有明顯進步。我們不怕自己孩子調皮、難教,12個家庭的孩子我們一齊教,也尊重孩子不同成長步伐。」

撰文︰胡麗珊

攝影︰陳智良

編輯︰魏雋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

美術︰梁政敏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