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80後金融界夫妻開班 拆解親子理財4謬誤

發佈時間: 2019/05/10

理財是一門學問,就連成年人都未必懂得箇中哲學,更遑論要教子女理財。兩位來自金融界的80後夫妻,眼見缺少本土兒童理財教學,故創立兒童理財教育平台,透過舉辦免費工作坊和講座,向兒童和家長分享理財心得,包括正確價值觀,糾正父母4大理財謬誤。

80後的Ben和Sarah是一對金融界夫妻,二人當上兒童理財義教導師,是一次機緣巧合下,替一間慈善機構當理財義工導師,令二人發現坊間的理財教學內容,缺少這類教學。「小朋友的理財概念往往由家庭開始,但未必個個家長也懂得如何教授理財。」

二人希望以自己的專業彌補這缺口,於是成立一個教育平台,向兒童和家長分享理財心得。平台取名FinKAB,名字背後原來有意思,代表Financial Knowledge、Attitude和Behaviour,即理財知識、態度和行為。由去年4月創辦至今,已舉辦超過25場免費工作坊。

從小接觸金錢 減低犯錯成本

「知識影響態度,而態度則反映在行為上。理財不只講錢,它亦包括價值觀,思考如何解決問題。」Sarah認為,6歲至大學生也應從小建立這3種理財態度,幼小學生可先從信用卡,以及銀行背後運作去認識金錢世界,到中學就開始了解生涯規劃和利息問題,而大學生則要開始去理解投資。

Sarah指,兒童的價值觀和理財觀很多時是由家長教導出來,但有時會出現謬誤。例如有父母因怕小朋友跌錢或亂使錢,而不給小朋友零用錢或接觸錢,導致反效果。她指兒童如略懂運算,已可給零用錢,因每次給予零用錢,就等於學習機會。

亦有父母會完全替小朋友作出選購決定和管理財富,而非趁機會教導他們理財。或者只叫小朋友將所有錢儲起,而忽略教授其他管理金錢的方法,例如如何理性合理消費、如何錢生錢、如何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等。她建議父母們讓孩子學習理財,始終從小犯錯的成本還不至於太高,總比長大後被各種騙局騙去的損失所交的學費來得小。

養成儲蓄習慣 學會設定目標

至於有何方法教導兒童理財?Sarah指,父母應給予零用錢,教導小朋友養成儲蓄習慣,讓他們明白「利息回報和錢生錢」的概念。若小朋友還沒銀行戶口,父母可解釋甚麼是利息,並視乎家庭經濟環境,定期給予小朋友利息。當儲蓄習慣養成後,就設定目標,好好分配金錢。

Sarah又建議,讓小朋友參加「家庭理財活動」,例如以一個有限的預算安排小旅行,思考每人的早午餐最多可用多少錢,在甚麼類型的餐廳進食、搭甚麼交通工具等。

最重要的一點是父母要以身作則,尤其是教導價值觀時,家長不要講一套,做另一套。

編輯︰陳展宏

美術︰簡力斯

(原文刊於i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