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微創手術風險低 植入有導線心臟起搏器傷口僅1.5吋」

發佈時間: 2019/05/27

隨年紀增長,心臟因老化致心跳變慢,如每分鐘心跳低於50下,患者會經常出現暈眩、疲倦及氣喘,嚴重的話更危及生命,唯一的治療方法是植入心臟起搏器,惟部分患者害怕承受手術風險,對植入手術非常抗拒。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心臟科蕭頌華教授指出,現在微創手術已非常成熟,植入有導線心臟起搏器於鎖骨皮下的傷口僅得1-1.5吋,手術期間的風險亦低於1%,且復原過程快,患者毋須過份擔心。

心臟就像人體的發電機,自行將電流傳到心房、心室,刺激跳動,確保血液循環流動,但當發電機失效或傳送出現障礙,心跳就會變慢,令體內因供血不足造成頭暈、疲倦、氣喘等,需安裝心臟起搏器,以電子脈衝刺激心臟回復正常心跳。

小手術小傷口 微創手術風險低

蕭教授表示,微創手術發展一日千里,加上有導線心臟起搏器的體積愈出愈細,病人只需接受局部麻醉,於鎖骨皮下開一個小切口放置主機,再把心臟起搏器的電線引入導管沿靜脈系統接駁至心臟,免除傳統開胸手術的風險。微創手術下,病人傷口僅得1-1.5吋,手術風險低於1%,包括流血、感染、氣胸等,但非常罕見,而且微創傷口細小,減輕痛楚同時復原時間較快。另外,有導線心臟起搏器的電池至少也有6-8年壽命,部分最新型號更可持續10年以上,當電池耗盡,亦只需通過局部麻醉,換掉固定在鎖骨下的起搏器,重新跟電極導線聯上便可,安全性高。

心臟起搏器要啱自己 不是愈新愈好

至於新引入的無導線心臟起搏器,雖不經皮下裝置連接,減少皮膚感染的風險,但蕭教授指出,運送心臟起搏器的導管相對也會較粗,做成較大的導管傷口,但風險亦不算高,約有1%。值得注意的是,無導線心臟起搏器的電池壽命會比有導線的心臟起搏器短,電池用盡後亦難以取出,需將其留在心室再植入新的無導線心臟起搏器,若年紀較輕的患者,需衡量心臟可承受植入多少顆無導線心臟起搏器的風險。

蕭教授指出,心臟起搏器有多種類型,不一定愈新愈好,最重要是適用症的考慮,因為心臟起搏問題可發生於心房、心室,甚至雙室,只可在單一位置做到起搏的無導線心臟起搏器雖新,感染風險較低,但不是每位患者都適合使用,相反有導線心臟起搏器已發展到二、三線起搏,可同時連接心房及心室,功能較全面,故選擇時,還需按病人情況來決定,詳情可向醫生查詢。

病友分享:植入心臟起搏器手術安全,毋須過份擔心

現年70多歲的林順賢女士,1998年確診患有心律過慢,但礙於害怕承受手術風險,加上情況不算太嚴重,直到2009年因頭暈、氣喘、無力等症狀變得頻密及嚴重,需經常進出急症室,才決定植入雙線心臟起搏器。林女士直言,植入手術過程比想像中簡單,只需局部麻醉就順利將心臟起搏器植入鎖骨皮下,再把電線引入導管沿靜脈系統接駁至心臟,手術時間短而安全,手術後只要跟足護理指示,傷口也很快復原,能夠重投正常生活。

下回預告

有說部分有導線心臟起搏器擁有遙距監察功能,對病人帶來甚麼好處?安裝後又有甚麼需要注意的地方?下回心臟科專科范瑜茵醫生將為你詳細解答。

地址:中環皇后大道中99號中環中心地下3室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