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心理學

發佈時間: 2019/05/27

生育心理學

現代社會少子化的現象普遍,部分夫婦甚至選擇不生育。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對婚姻與家庭的追求可能是出於人對孤獨的恐懼感。因此,人們選擇生育,視孩子為情感投射的對象,並從中獲取生活的意義。

生兒育女目前仍是不少人的人生目標。父母認為有了孩子,家庭才算完整。可悲的是,有些父母只是為了通過孩子去證明及紀念婚姻的甜蜜美滿,而這種意義甚至超越了孩子生命本身。父母對於孩子也具佔有慾,艾里希‧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提到,父母照顧孩子,希望他們快樂,但當讓孩子快樂的過程與方式讓她們無法適應時,由於不懂得面對孩子成長的變化,因此使她們由愛變恨。父母甚至會錯誤地將孩子當做父母意志的延續。

另一方面,不少現代夫婦選擇不生育。部分人單純不喜歡孩子,而女性較關注的是生孩子之後會失去兼具質和量的親密關係。由於女性往往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因此她們也憂慮生育會導致工作中斷。此外,這些夫婦不想失去自由,心理學家認為這顯示他們不願意脫離「以成年人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原生家庭也影響夫婦對於生育的選擇,部分人成長於不健康的養育方式,因此對成為父母產生抵抗心理。無論如何,一旦決定生兒育女,就要有強大的心理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本欄逢周一刊登)

撰文: 黃仲遠、李秋婷 港台節目《捉心理》,逢周日晚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一台播出。
欄名: 捉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