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何綺華博士
霍何綺華博士

紅肉以外的選擇

發佈時間: 2019/06/04

紅肉以外的選擇

早前本港一個屠房的豬隻樣本驗出非洲豬瘟,隨後約6,000隻活豬被撲殺銷毀,本港新鮮豬肉一度中斷供應。買不到新鮮豬肉,相信為家庭主婦和嗜肉的朋友帶來不少煩惱,但這也是一個好機會去發掘豬肉以外的健康食材。

據世衞建議,少吃紅肉是預防癌症的重要一環;本港衞生署亦一直推廣多菜少紅肉的飲食模式。對習慣吃肉的朋友,偶爾用其他食材代替豬肉或其他紅肉,其實也未嘗不可。

坊間有形形色色的中式素肉:素豬排、素雞、素肉丸等,即使是無肉不歡的朋友,也不難接受這類素肉。然而這類素肉始終是加工食品,含不同添加劑,味道較濃的素肉亦可能用上大量鹽和增味劑,不宜過量食用。

近年不少外國的食品科技公司積極研發其他肉類替代品,包括植物素肉,這類植物素肉以科技從植物抽取天然成分,經過加熱、冷凍、加壓等工序製成,含有豐富蛋白質、纖維等營養素,質感和味道可媲美動物肉,但有些植物素肉的鈉含量偏高,而且價錢相對較昂貴,大家選擇時要注意。

除了經加工的素肉外,也可以考慮選用純天然的「素肉」烹調菜式,我說的「純天然素肉」,是像猴頭菇和杏鮑菇這樣的菇菌。這些菇菌的口感有點像肉類,鮮香多汁,含豐富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且脂肪含量低,是代替肉類的好選擇。

最近我有位朋友為了減少吃肉和外出用膳,開始為自己準備素食午餐盒,加入紅菜頭、南瓜、牛油果、粟米等不同顏色的蔬菜,以攝取不同營養素。朋友與我分享午餐盒的照片,笑說當看見這樣色彩繽紛的午餐盒,其實已不會在意自己是否在吃肉,反正午餐的食材和味道豐富就足夠了。大家不妨參考。

(本欄逢周二刊登)

撰文: 霍何綺華 香港乳癌基金會主席
欄名: 乳過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