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海邊浸腳染食肉菌削腐肉保命 醫生:傷口細小、異常痛要留意【7大高危人士注意】

發佈時間: 2019/06/19

海邊浸腳、行沙灘隨時感染食肉菌!美國一名中年漢在沙灘散步及在海邊浸腳後感染食肉菌,雖然其腳部無傷口,醫生卻懷疑因其腳趾有灰甲而受感染,他經過4次手術切除壞死組織終得以保命。有急症科專科醫生接受《晴報》訪問時提醒,如曾接觸海水、海產等,並發現傷口疼痛程度與傷口大小不成比例,則有可能感染食肉菌,有7類人士更屬高危。

腳趾浸水消暑 感染食肉菌小腿腫脹

據美國《霍士新聞頻道》報道,42歲男子亞當(Adam Perez)本月初於美國德州海邊公園散步,期間在沙灘浸腳消暑,未料右腳小腿因此感染食肉菌,他指:

「我當時甚至沒有跳入水中,只不過將腳趾浸入水中消暑就受到感染。」

翌日他發現右小腿疼痛難當且嚴重腫脹,醫生為他開出多種抗生素,惟病情未有好轉,腳面更長出逾3厘米直徑的大水泡,再度求醫時才確診食肉菌感染,先後接受4次手術,以清除小腿上受感染組織,

「醫生說如果不做手術,輕則需要截肢,情況嚴重更會危及性命。」

有灰甲疑為感染主因

由於不少患者因有傷口而感染食肉菌,亞當右腳上雖無傷口,但腳趾頭有灰甲,醫生懷疑他將腳趾插入沙堆或浸腳時受細菌感染。經過4次手術後,食肉菌擴散情況總算受控。亞當雖然逃過一劫,但其右腳小腿切除大量肌肉組織,即使勉強保住小腿,未來相信難以如常活動。

「傷口細、極疼痛」要留意

急症科專科醫生鍾浩然接受《晴報》訪問時指出,「食肉菌感染」即壞死性筋膜炎,可由多於一種細菌引起。患者受細菌感染後,會在24小時內在體內極速擴散,快則可在4至5小時內、以至半日內病發。

患者病徵包括肢體疼痛、發熱發冷、嘔吐等,患處亦會發熱紅腫,也可能有潰瘍、水泡或黑點,但鍾浩然醫生指出,部分患者病徵較為不明顯,以致較遲發現延誤治療,但市民可留意一重點,

「傷口疼痛程度與傷口大小不成比例」

如發現傷口細小卻異常疼痛,而之前又曾接觸海水,或處理、生食海鮮,則要格外留意,有懷疑應盡早求醫。

7大高危人士要留意

鍾浩然醫生強調,任何人都有機會感染食肉菌,但以下7類則屬高危人士:

—皮膚有傷口
—糖尿病
—癌症
—心臟病
—慢性疾病
—免疫系統疾病
—進服食類固酵或接受化療

每年十多人感染食肉菌 死亡率逾2成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由2013年至2018年8月,本港共錄得82宗由創傷弧菌引起的食肉菌感染個案,當中20人死亡,死亡率約24%,每年平均有十多宗個案。

鍾浩然醫生指出,患者生存率主要視乎「有幾早去到醫院」,醫生會先為患者採取支援性治療,包括吊鹽水及打強心針,再進行手術清除壞死組織,

「由於壞死組織會不斷擴散,部分肉眼難以看見,故部分患者會在24小時內,反覆接受多次切除手術,如發現無法阻止壞死組織擴散,則會考慮為患者截肢。」

但鍾浩然指出,如受感染位置在肚皮、頸或面部致命機會更高,因為在治療上更為困難,如大面積切除肌肉組織,有機會危及患者性命。
 

預防食肉菌8大重點

避免傷口接觸海水或生的海產。

徹底清潔及使用防水敷料妥善包紥傷口。即使是輕微或沒有感染的傷口也應該立即治理。

前往街市時,避免皮膚接觸污水。

留意海產的尖刺部份,如魚鰭、蝦頭和蟹等以免被刺傷。

在處理生的貝殼類海產或其他海鮮時,應戴上厚膠手套。

避免進食生蠔或貝殼類海產。

徹底煮熟海產,特別是貝殼類海產,如蠔、蜆及青口等,應煮至貝殼打開。

妥善將熟食和生的海產分開處理,以免交叉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