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玩遊戲 改善認知障礙

發佈時間: 2019/07/04

長者玩遊戲 改善認知障礙

隨着本港人口老化,認知障礙症漸成醫療系統的一大挑戰。有社福機構於4年前開始引入由加拿大學者創辦的「易徑玩樂」課程,發現透過感官刺激、音樂、遊戲等方式,有助改善認知障礙患者的情緒及反應。

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長者,除會出現善忘等徵兆外,不少亦會難以控制個人情緒,甚至對身邊的人作出攻擊性行為等。根據醫管局2017年數字顯示,本港每10名長者中便有1位被確診患有認知障礙症,至今多達11萬名患者,對醫療系統造成一定負擔;惟政府的相關支援不足,大眾普遍亦欠缺認知,不懂如何正面面對病患。

「易徑玩樂」課程 按患者情況設計

為協助認知障礙患者及其照顧者,仁愛堂2015年起引入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教授曾家達所創辦的「易徑玩樂」課程,並以先導計劃形式,透過針對認知障礙症長者的個性、行為模式及情緒等,設計出一套個性化且完善的干預方法,當中包括彩虹傘、手腳傳球等遊戲,以刺激參與患者的思考和反應等認知能力,至今合共為至少350名長者提供免費服務。

為進一步測試課程成效,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於2017年10月至今年1月期間,合共為62名年齡介乎66至97歲、患有早至中晚期認知障礙症的長者進行研究,並隨機分成「易徑玩樂組」及「對照組」。結果發現,一開始認知能力較弱的易徑玩樂組參加者,在參與8星期後的活動後,認知能力有統計學上明顯進步,其中以認知能力分數低於11分的患者中,其平均認知能力的分數由5.4分增至6.5分,增幅近兩成;對照組參加者則不變。

曾家達表示,「易徑玩樂」會不斷優化,包括近期新引入虛擬現實(VR)遊戲配合訓練。例如有長者年輕時擅長打乒乓球,可調節相關球速,讓對方能重拾以往興趣。

病人易脾氣暴躁 遊戲助疏導情緒

仁愛堂社會服務科發展顧問區結蓮分享稱,有個案患者於患病後變得脾氣暴躁,初參與時不時大聲喝罵其他成員,並不時要求上廁所等;隨着參與課程,社工發現她只是受病症影響不善表達情緒,又希望維持活動秩序等,最終針對其需要,透過遊戲引導及協助發洩情緒,其後患者的行為明顯改善,不但沒有再大聲喝罵他人,更變得更有耐性,與家人關係大大改善。

曾家達則認為,由於認知障礙症並無有效醫藥治療,患者及其照顧者往往持消極態度,冀望結合科研及臨床知識,設計多維度的干預模型,為參加者提供多元感官刺激,較傳統「學校式」的教育更生活化,方便他們重投社會。

記者︰石嘉盈

編輯:林子豐

美術:熊偉然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