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沒有大台 目標一致 同路遊行自發減廢

發佈時間: 2019/07/12

為掃除心中陰霾,很多人選擇上街表態。今夏接連舉辦的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遊行,除人數眾多令外界譁然,人群走過的道路仍然井然光潔,亦為人稱道。自發在遊行中參與設立水站、回收站的Tom坦言:「想解決問題,先要提供solution(解答)。」

芸芸黑衣中,有面旗幟份外顯眼-「出得嚟行,預咗要回收」。「舉旗人」Tom表示,自6月9日以來,幾乎每次大型遊行都有「出動」進行回收:「旗幟舉足1個鐘才能放下歇一會,且要不停大聲指示群眾怎做回收,其實幾攰。」令他堅持的動力,全因驚人數字。「1個膠樽約重20、30克,假設200萬人每人飲1樽水,產生的廢塑膠最少有數十噸。」

教育大眾 源頭做起

回收活動沒有組織,但目標一致。Tom活用過去參與「不是垃圾站」活動經驗,與同路人連番在遊行中「開站」,回收膠樽量由堆滿1輛貨車,到足以「塞爆」3輛貨車,他說:「每次都要『砌積木』,盡量壓縮空間。後來留意到遊行會消耗很多標語,所以連紙都回收。」雖然每次「收足6個鐘」,連飲水空檔也沒有,但Tom推算回收量僅及消耗的2%至3%。「其實回收已是最後一步,我最想教育大眾在源頭減廢,避免製造更多垃圾。」

因此,除了宣傳回收,他們亦「圍封」遊行路綫的垃圾桶,又貼出標語提醒大眾「用少啲」:「封了1個投入口,丟垃圾沒那麼方便,可促使市民反思是否立即丟棄手上膠樽,垃圾是否有其他出路?」Tom指,「節流」以外,他們亦廣設水站「開源」:「要提供方案給買了樽裝水的人,令他們可沿途補水,不用再買而產生更多膠樽。」

「踏樽發洩」 方便回收

Tom與同路人亦活用幽默感,以減輕工作量。他笑說:「膠樽要踏了才能壓縮體積,方便回收。我們在回收點特設『踏樽發洩區』,令市民可減壓,回收亦更輕鬆。」

令他們感動的是,眾人自發加入幫忙。Tom笑言「叫到聲沙」時,有大叔、亦有少女主動幫忙「不停叫人回收」;亦有學生、市民自發幫忙將回收品運上貨車:「遊行日子往往是公眾假期,而且要待晚上才能整理完回收品,很感謝回收廠願意配合,特別派員留守在廠內,等到好夜才收工,不然我家恐被膠樽逼爆。」

「野貓式」請願 規劃回收路綫添難度

自發進行回收,工夫卻非等閒。曾在六四晚會、七一遊行「搞回收」的Tom笑言,過去集會地點及路綫明確,安排回收亦較容易︰「回收點既要能遮陰,亦要能擋雨,最好有洗手間方便清洗和休息,而且要考慮不阻擋人流方向,及要有位置予貨車上落回收品等。」

不過,隨着「野貓式」請願行動興起,遊行由蘊釀到成形僅得1、2日時間,令回收準備更花工夫。「我知道路綫後,當晚即要計劃,考慮哪個位置適合設立回收站。」他又說,現在設站亦要考慮警方清場布防,一旦示威者被驅趕,要顧及回收品能否同時清空。「尤其人流太多,有時打不到電話,要各站義工自己應變。」

記者︰脫芷晴

編輯:林子豐

美術:陳超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