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野孩子「打山頭」賺錢食祭品 老居民:60年代冇書讀通山跑

發佈時間: 2019/07/26

香港自上世紀70年代起經濟起飛,但此前普遍市民生活並不富裕,不少「野孩子」無書讀流連街頭,部分窮孩子便經常流連墳場墓地,或拿著毛筆、紅油,或提著鐵罐,向前來掃墓或進行喪葬儀式的人討錢,而此舉稱之為「打山頭」。66歲的曾先生接受《晴報》訪問時表示,自己年幼時亦因家貧、沒有娛樂,而經常在柴灣永遠華人墳場中流連,並與其他孩童通山跑。

{{hket:inline-image name="hill290520193.jpg"}}{{/hket:inline-image}}

柴灣老居民:會幫墓碑上的字填色

「打山頭」是香港上世紀50、60年代不少人的童年回憶,曾先生便是其中一員,他年幼時家住柴灣,經常與其他孩童終日流連在柴灣永遠華人墳場內,

「60年代時每逢有人上嚟拜山,成班小朋友就會拎住毛筆同紅油,幫佢哋(掃墓人士)祖先墓碑甩色嘅字填色,然後佢哋就會畀錢。」

社會不富裕 小朋友儼如「野孩子」

由於當時社會並不富裕,大部分父母亦要為口奔馳,小朋友亦不一定有書讀,因此可以說是「冇人理」,曾先生坦言:

「嗰時好窮,亦唔會有人理。多數喺清明、重陽時,(孩童)就會帶定火水罐畀人燒衣。」

當拜山人士離開後,孩童們亦會將用作祭祀的生果、肉類祭品拿回家。除了將「打山頭」當作娛樂外,他們亦會通山跑,並會採摘野果吃,

「唔知有冇毒,亂摘嚟食,試過食到條脷又痕又拮,嗰時唔知個『死』字點寫。」

{{hket:inline-image name="hill290520196.jpg"}}{{/hket:inline-image}}

經典作品:《獅子山下》之《野孩子》

1977年的經典港台劇集《獅子山下》之《野孩子》便描述了昔日窮家孩子流連墳場「打山頭」的景況,劇中男童阿海由嫲嫲照顧,由於住近墳場,因而經常看到其他孩童通山跑及「打山頭」;因不想被困在屋內,阿海遂加入野孩子行列,一齊邊玩邊「打山頭」,並慢慢了解到「生」與「死」此一課題。

{{hket:inline-image name="hill290520199.jpg"}}{{/hket:inline-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