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何綺華博士
霍何綺華博士

走塑生活

發佈時間: 2019/07/30

走塑生活

即棄塑膠產品需長達數百年的時間去分解,除破壞生態環境外,對我們的健康也深受影響。早前提過因處理不當而流入海洋的塑膠廢物,可能含有環境荷爾蒙,會隨着食物鏈累積在人體內,模擬或干擾荷爾蒙的作用,影響人體的調節功能,更有機會誘發乳癌、子宮內膜異位等婦女疾病。

可是在節奏急速的城市生活下,我們經常會為了一時之便而用上大量即棄塑膠產品,一個簡單的外賣午餐已製造了大量塑膠廢物。據環保署的資料顯示,塑膠是本港第三大廢物來源,在2017年,港人每日平均棄置137公噸膠樽、793公噸膠袋、166公噸塑膠餐具及39公噸發泡膠餐具,數量非常龐大。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很多國家已積極定下不同法例或政策,限制塑膠物料的使用。各國環保人士積極研發天然或可分解物料代替塑膠。最近倫敦舉行馬拉松比賽時,大會向參加者派發水球膠囊代替過往的膠樽水,這「可以吃」的環保水包名為Ooho,是運用海藻萃取物的海藻膠結合氯化鈣,形成外表透明的薄膜將水包裹住,只要咬破外膜便能喝到水,僅僅一次馬拉松就減少使用約21萬個膠樽。德國也有團隊發明了用樹葉作原材料的一次性餐具,及美國有三名學生研發出新的濾水器技術,以重用的發泡膠作為製作材料。

香港一直在減少塑膠廢物方面落後於其他國家,按環境保護署2016年的統計顯示,堆填區的膠袋棄置量不跌反升,按年增加一成,達43億個。無論是為環境還是長遠的健康着想,我們必須身體力行,改變生活習慣,從源頭減廢。走飲管只是環保的第一步,下周繼續分享如何從多方面實踐走塑生活。(待續)

(本欄逢周二刊登)

撰文: 霍何綺華 香港乳癌基金會主席
欄名: 乳過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