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80後繪社區壁畫 重拾舊日時光

發佈時間: 2019/08/01

近年社區急速發展,有機會淘汰村屋舊貌,有藝術創作者連同一班大學生透過繪畫壁畫,將舊日城鄉風貌重現。每次創作壁畫前,他們都會聽屋主細說從前,以屋主的故事藍本作為繪畫風格,為村落留下集體回憶,同時讓創作者進一步認識村民生活,重建藝術與生活的價值。

社區創作最大特色,在於聯合當區居民共同參與創作。民間藝術創作組織「十兄弟工作室」負責人、80後黎若曦,自2017年參與上水天平邨壁畫創作後,便致力於社區創作,為村落留下回憶。今年4月底她又「拉大隊」和救世軍合作牛潭尾社區發展計劃,與數位大學生聯手為攸潭尾(又稱牛潭尾)村繪畫第2幅壁畫。

先溝通定畫風 說出童年故事

於社區繪畫壁畫,有別於個人創作,因為需要與居民緊密聯繫。若曦說,每次在社區牆上創作壁畫前,都要先與村民溝通,確認畫風,了解背後故事,才開始起稿。好像訪問當日,他們在攸潭尾村繪畫約2米乘7米的壁畫,故事藍本就是來自屋主羅先生的童年故事,「羅先生記得兒時80至90年代,家中在相同位置經營士多,家人亦有圈養生雞,賣給當年駐守香港的啹喀兵。」

根據屋主憶述兒時故事,若曦與義工們設計壁畫草稿,待屋主確認後,眾人便齊齊落筆。壁畫可見色彩繽紛的衣裳高掛屋外,還有圈養的公雞母雞,旁邊有一個火光熊熊的大火爐,還有80、90年代流行的摺枱和摺凳,將屋主昔日的家居舊貌活活呈現。

難控制跟到足 小意外有驚喜

說到社區創作的最大困難,若曦坦言,每次都難以控制村民參與填色的情況。雖然創作者每次都提供草稿,讓村民跟隨髹上顏色,但村民不時會忽發奇想,為畫作添上其他色彩,甚至多添幾筆。對若曦而言,每畫一次都像上了一課,「『意外』也是藝術的一部分。」畫作完成時,或與原本的草稿有出入,但這正正反映村民對成長之地的構想,若曦相信此舉可協助他人更認識攸潭尾村。

長留牆身 較能影響觀眾

壁畫是外人前往攸潭尾村導賞時的重點推介項目。這些畫作除了影響他人對攸潭尾村的觀感外,同時亦改變了若曦的創作路。她坦言,從前「十兄弟工作室」集中製作一系列精品,例如首飾或模型等,但她有感每次買賣,與顧客只有片面的對話,無法深入影響他人,「每次交易只是買賣關係,但壁畫可以接觸更多人,持續影響看到壁畫的人。」

現時工作室除了繼續售賣精品外,亦會參與其他社區藝術項目,例如模型設計等。她又開設工作坊,例如樹脂黏土體驗、水墨畫等,並在大學擔任講師,希望令更多人認識藝術。對若曦而言,只要作品有人欣賞,便是最大鼓勵。

攝影:張永康

編輯:梁偉澄

美術:鄧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