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無禁忌

發佈時間: 2019/08/14

百無禁忌

「百無禁忌」四個字,本來帶有正面的意思。從前的人對在自己知識範圍內不能解釋的事物,例如死亡、黑暗和疾病等都敬而遠之,久而久之視為禁忌,甚至諱莫如深。

有賴科學的進步和理性的發展,從前被神秘化的事與物,終於可以在陽光下細細剖析,所謂「去神秘化」(Disenchantment)是現代社會的趨勢。

不過,「百無禁忌」的另一面,是大家對傳統少了尊重,因為不再相信神靈,有人會因此訕笑某些宗教禮儀和信眾;又因為不再害怕死亡,有人將先人安息之地,視為尋幽探秘的遊樂場。記得多年前有港人在菲律賓遭槍手挾持,菲律賓特警強攻導致有港人遇難。不少人悲傷之際,網傳有菲律賓人在案發現場笑着拍照,引起憤慨,這就是缺乏尊重的現象。

但世界上依然有人繼續所謂的「百無禁忌」,只顧拍照、打卡優先。烏克蘭的切爾諾貝爾(Chernobyl),於1986年4月26日發生嚴重核洩漏事故,死傷無法統計,禍延至今。核電廠附近至今仍然是死城,儼如一個巨大的傷痕,壓在幾代烏克蘭人的身上。但是切爾諾貝爾已成為新興的旅遊景點,大批遊人連群結隊前往,甚至有人竟然在某些損毀的設施selfie、拍攝性感自拍照,更在網絡上公諸同好,這樣將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對於仍深受其害的不幸一群,這種「百無禁忌」又是否恰當呢?

(本欄逢周三、五刊登)

撰文: 麥勁生 香港電台第一台《藍地球》,逢周一至周五播出,為聽眾帶來世界不同類別知識。
欄名: 《藍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