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6大身體出汗部位隱藏健康危機 中醫:心口常出汗代表精神過勞

發佈時間: 2019/08/16

出汗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在氣溫炎熱、體溫升高時,出汗有助身體散熱。中醫認為,出汗與否,以及出汗多少,均與陽氣是否充足有關,而陽氣過盛或不足可以造成各種不正常的汗出情況。註冊中醫師李翠妍指出,不同部位流汗反映身體出現不同健康警號,經常觀察自己身體出汗部位,有助了解自身體質,有需要時可向中醫求醫,以免胡亂調理身體,以致有反效果。

6大流汗部位的警號

1. 頭汗

  • 只在脖子以上,面部出汗
  • 由濕熱內鬱引起:體內熱邪偏盛,身體本想透過排汗來散熱,但同時體內濕氣又偏重,使皮膚無法排汗,由於熱有上行的特性,所以集中於頭部出汗,這類病人多兼見手足重墜乏力,身熱、小便色黃不暢
  • 由陽氣虛弱引起:頭部是多條陽經匯聚之虛,陽氣最盛,但體虛弱的人不能充足地為頭部供應陽氣,於是頭面部皮膚紋理變得鬆馳,不能調節排汗,因而形成頭汗。這類病人通常面色蒼白,四肢不溫,不夠氣,怕冷
  • 小孩子睡覺或進食時頭汗多,這與小兒心、肝陽熱偏盛有關,若無其他身體症狀,可不必特別處理

2. 腋汗

  • 腋下汗腺多,這個部位汗出本身較為常見
  • 這個部位又有手少陰心經,故此心火偏旺的人士腋汗特別多,並多兼有情緒急燥、口乾、生痱滋等

3. 背汗

  • 背部汗腺分布不多,若此處汗出,多為陽氣虛弱
  • 中醫認為背部的陽氣較盛,倘若人體陽氣虛弱,皮膚調節排汗的固攝功能便會變弱,因而汗流浹背

4. 心胸汗

  • 心胸位置出汗,多為心脾兩虛,病人通常會疲乏倦怠,吃不好,睡不好
  • 為精神體力勞累、身心疲憊之象

5. 手足心汗

  • 體內水份的運行,依靠脾胃來協調,當脾虛濕盛,脾胃功能出現問題,水液代謝失常而旁溢於四肢,形成手汗

6. 半身汗

  • 常見於偏癱、中風等屬氣血虛弱或邪壅經絡之象
  • 患者多伴面色蒼白,頭暈目眩,肢體發麻或沉重,屈伸不利

食療推介—沙參麥冬茶

導致出汗的原因眾多,要改善汗症,必須找出原因才能針對治療。先給大家推介一個歛汗茶療,但治病求本,宜向中醫師求診調治。

材料︰沙參9克、麥冬9克、五味子6克、浮小麥15克

做法︰以上材料加水煮約30分鐘

{{hket:inline-image name="DOCTOR.jpg"}}{{/hket:inline-image}}

註冊中醫師李翠妍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