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託孤復仇 身體記認

發佈時間: 2019/08/23

相傳於春秋時代發生的《趙氏孤兒》,二千多年後流傳下來,與當今世代有何相干?忠臣慘遭滅門,託孤到最後復仇,中間的屈辱與暴烈,並未隨時間消解。香港綠葉劇團的《孤兒》2009年以來,在世界各地不斷重演、消化、並修改,藝術總監黃俊達認為是為了「以汗水代替血,用身體說故事」。

相同的故事歷年以來都有不同版本,「最廣為人傳是悲壯動人的京劇《趙氏孤兒》,公孫杵臼捨身取義,程嬰獻出親生兒子冒充趙氏孤兒,最後孤兒手刃仇人;《史記.趙世家》卻記載程嬰獻出的不是自家孩兒,而是別家嬰孩,但程嬰信守承諾,忍辱負重,仍然慷慨激昂;《左傳》記載的卻是完全不同的版本,滅門血案只因叔父和姪媳私通,感人肺腑的情節消失,大義凜然的情懷欠奉。」節目介紹如此形容。

以身體作基調

「我也希望有一天可以再也不用去訴說這個故事。」黃俊達認為,故事演繹至今,仍然撼動人心,說明其中自然仍有與當代緊扣的意義。距離2009年首次演出已事隔十年,背負這個故事走向各地,演員的身軀雖已不如當初揮灑自如,卻換成更成熟的肢體演繹。面對不同版本,劇場直面觀眾,於是黃俊達的肢體劇場以身體去拆解不同版本中的真相所在。「既然不可用言語,就用身體去溝通,以此為基調。」

綠葉劇團的美學基調往往糅合賈克.樂寇(Jacques Lecoq)的西方表演方法及東方傳統藝術,曾經被烏鎮戲劇節的觀眾評價「《孤兒》是我在戲劇節看過最好看的戲!沒有之一!」。在各地巡演後再次回到香港,仍由五位演員去演繹當中的所有角色、情景、布景,「我永遠強調這些年來都是一個團隊,因為在演出的歷程中,是在一起經歷這個故事。」身體的詩意美學,由演員直接進入角色的行動與狀態,觀眾從劇場上直接感受殺戮的肢體逞現。由創作到演員到觀眾,在震撼過後,人們如何重新體會被質疑的真實,還有曾經實在的感受?

被質疑的真實

對黃俊達而言,身體更能呈現真實,當他強調演員以身軀與動作進入角色,撇開個人經驗與情感,才能達至有效的溝通和理解。「演員很多時是自我的,但藝術家則不然。」他相信,在沒有前設之下,透過集體的揣摸令作品的真實穿透觀眾,為共同目標。這意味到要放下許多個人利益或目標,從而凝聚出一種共同的信念。這麼多年以來,對他們而言仍然在經歷中,故事中核心的意義,也從未放棄追尋。

「歷史眾說紛揉,孰是孰非,誰可定奪?」從作品的開端就提出的詰問,同時也直面觀眾和自身。追尋真實以前,他們就提出歷史往往存在不同版本的現實。早於後真相時代來臨前,那些傳頌千古的故事,必先經得起反覆的詰問。

攝影、編輯︰李嘉

美術︰鄧建威

(部分圖片由賽馬會藝壇新勢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