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晴報專訪】獲捐腎克復鶯病展「第二人生」 開音樂會盼尋「體內另一人」家屬

發佈時間: 2019/09/19

7年前年僅25歲的吳楚晴(阿晴)擁抱歌手夢,與朋友組成樂隊本想以音樂作終身職業,其後卻因一次嚴重藥物過敏,帶來長達2年惡夢般的時光。幸獲器官捐贈者救助,阿晴得以擺脫重疾重拾新生。康復後兩年,阿晴心態上有若干變化惟初心依然不變,想對「體內的另一人」表達謝意。

【晴報專訪】藥物致敏9成皮膚潰爛如燒傷 30歲絕望寫下遺書獲屍腎重生

接受腎移植後阿晴的康復進度非常良好,不單毋須再接受洗血,皮膚亦漸漸康復,從今天的阿晴身上,除了一道因接受手術留下的疤痕之外,實在難以察覺她曾經歷一場游走在鬼門關之前的重病。

移植後身心俱變「學會享受平凡」

手術後,阿晴的「身」與「心」都出現微妙變化;身體上,移植腎臟後對她的飲食習慣帶來微妙轉變,例如以往不吃番茄,到現在卻喜歡生吃。據朋友所言,阿晴的容貌與性格上亦有變化,雖說不上「判若兩人」,卻彷彿是多了一份特別感覺,實在耐人尋味。至於性格,阿晴自言患病前年少氣盛,嚮往豐富而刺激生活,甚至常祈禱希望上天令她與眾不同。大病過後,阿晴反而開始學會享受寧靜平凡,因為知足,所以常樂。

見疤痕未忘體內另一人

對話間阿晴多次矯正記者所用的「換腎」一詞。原來阿晴接受的手術並非將原有的腎臟取出,以「新腎」取而代之,而是將新的腎臟植入她的前腹部位置。由於位置較靠近皮膚表面,現在她稍稍用力撫摸疤痕位置,依然可以感受到移植而來的腎臟在腹中微微隆起,阿晴打趣指「好似有個BB咁」。

亦因腎臟位置如此特殊,每當阿晴看到肚子上的疤痕,都會感受到疤痕下面有一個器官每日24小時為延續她的生命而不停運作,同時想起活在自己體內的「另一人」,

「佢唔單止救咗我,仲係救咗我全家人。」

成立組織宣揚器官捐贈

礙於香港對器官移植的規定,受移植者無從得知捐贈者身份,不過自2017年接受腎臟移植以來,阿晴一直都希望知道捐贈者的真正身份。明查暗訪下,阿晴總算找到一位於2017年7月離世的病人,雖然無法確定對方就是腎臟的「原主人」,亦無法直接向對方道謝,但仍希望能向其家人傳達感激之情。

2018年,阿晴與幾位朋友一同創辦組織「惠比受 Respect Soul」,目標是利用社交媒體與網絡力量,以藝術創作形式宣揚器官捐贈,希望能夠利用自己的興趣與強項,盼吸引到年輕一代的注意及參與。

「希望可以將信息傳達畀初為人父母嘅一群,再由佢哋將信息傳播至下一代。」 

{{hket:inline-image name="SKP00972.JPG"}}{{/hket:inline-image}}

▲阿晴喜愛藝術創作,希望透過音樂會形式分享患病經歷,同時推廣器官捐贈。(王華婷攝)

盼以音樂會尋獲捐贈者

作為組織成立後第一個大型活動,「惠比受」將於10月5及6日,於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黑盒劇場」舉行3場音樂會《》。以音樂舞蹈加上舞台劇元素,演繹出阿晴患病經過與其後的心路歷程,並藉此宣揚器官捐贈意識。

阿晴指命名為《致》,是由於音樂會內容就是向患病時,對自己不離不棄的親友們的一封感謝信。阿晴亦希望音樂會的消息能夠傳入當初捐腎者的家人耳中,讓她對賜給她「第二生命」的恩人道謝。 

{{hket:inline-image name="70224693_488259018695156_1508253597932978176_n.jpg"}}{{/hket:inline-image}}

▲音樂會《致》原定10月5及6日演出2場,門票經已售罄,現加開10月6日晚場,詳情可至「惠比受」Facebook專頁瀏覽。

腎捐贈者極不足 2,318人仍在等

香港醫院管理局資料指,截至2019年9月16日,共有311,449名港人已登記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由2014至2018年,器官及組織捐贈者人數趨於平穩,每年平均有70至80人分別由遺體及活體捐出腎臟,各器官移植中就以眼角膜最為充足,每年共有262至367片。

然而對比供求數字,截至本年6月30日只有248人正等候眼角膜移植,等待腎臟移植者卻高達2,318人,供應嚴重不足。衞生署呼籲市民可透過網上填表進行「中央器官捐贈登記」,詳情可瀏覽網頁

撰文:鄭禮賢

場地:Calvin sit phot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