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獄風雲

發佈時間: 2019/10/16

監獄風雲

1971年一個著名的實驗︰在史丹福大學一個模擬監獄中,參加的大學生隨機分派扮演囚犯或獄卒的角色。負責實驗的心理學教授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也扮演監獄獄長。「囚犯」穿上囚犯制服,沒有個人身份,只有一個數字代號;「獄卒」也沒有個人身份,穿上制服,並戴上墨鏡,不和囚犯有任何眼神接觸。實驗預期為兩星期,但開始六天後便要結束,因參加者太投入,有些「獄卒」變成真正的虐囚者,有些「囚犯」則瀕臨精神崩潰。

津巴多解釋,當人順從社會規範的角色,會傾向做出一些超越個人善惡界綫的事,最慘的是當事人做的時候並不自知。情況猶如士兵視虐囚為合理獲取情報的方法,而恐怖分子也辯解,暴力、殺人行為是達至民族大義的手段。

他認為主因是「去個性化」(deindividuation)︰當個人身份在群體中被隱沒,個人責任和判斷會減弱,人容易跟隨大隊而行。正如他另一實驗顯示,戴上面罩、穿上寬袍的匿名參加者,比公開身份的參加者,更容易以高能量電擊去懲罰一些在實驗過程中犯錯的人。

我相信,「去個性化」同樣適用於美好行為。好人好事,只要有人帶頭,廣加報道,一定有跟隨者。

(本欄逢周三刊登)

撰文: 潘惠玲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臨床心理學家
欄名: 心晴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