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有導線心臟起搏器 發展成熟 手術感染風險大減」

發佈時間: 2019/10/23

心臟像人體發電機,自行將電流傳到心房、心室,刺激心臟收縮及跳動,確保揼出足夠血液供應全身器官所需。不過,當發電機失效或傳送出現障礙,心跳就會變慢,令體內因供血不足,造成頭暈、疲倦、無力、氣喘,甚至突然昏迷等情況,需植入心臟起搏器將心跳「撥回」正常速度,惟小部分患者對手術仍非常抗拒。心臟科專科陳志堅醫生指出,現在科技日新月異,近年推出的有導線心臟起搏器無論是儀器本身還是植入技術,已愈趨成熟,大大減低導線耗損及感染的風險,患者毋須過分憂慮。

{{hket:inline-image name="1022abottf.JPG"}}{{/hket:inline-image}}

心臟科專科陳志堅醫生 

{{hket:inline-image name="1022abotta.JPG"}}{{/hket:inline-image}}

心臟跳動可因自然老化或冠心病等原因而變慢,造成頭暈、疲倦、無力、氣喘,甚至突然昏迷等情況。

技術進步  減感染風險

心跳可因自然老化或冠心病等原因變慢,嚴重者跳動更可少於每分鐘40次,甚至不定時出現3秒或以上的停頓,令體內因供血不足而出現氣喘或疲勞等病徵,影響生活同時有機會造成突然昏迷,危及生命,需植入心臟起搏器。陳醫生直言,不少人對手術有疑慮,又怕術後感染,但隨著植入技術及心臟起搏器愈趨進步,手術切口大大縮小的同時,將電線直接引入血管的技術亦趨完美,減低感染風險。「現時,有導線心臟起搏器體積愈出愈細,病人局部麻醉後,只需於鎖骨皮下開一個小切口放置心臟起搏器,再找出鎖骨下的靜脈血管,將心臟起搏器的電線沿靜脈連接到心臟。這不但能免除傳統開胸手術的風險,亦減少電線外露在肌肉組織造成的感染。微創手術下,病人傷口細小,因手術造成流血、感染或氣胸等風險非常低;手術後,如電線數據穩定及傷口癒合理想,病人也可根據醫生指引回復正常活動。」

{{hket:inline-image name="1022abottb.JPG"}}{{/hket:inline-image}}

現時接駁用的新一代電線(左)不但較舊一代(右)較纖細,而且柔韌及耐用度也大大提升,有效減少老化的機會。

心臟起搏器功能提升  安全耐用

手術外,不少患者對有導線心臟起搏器都存有疑慮,包括心臟起搏器的電池壽命或更換電池需再做手術增感染風險等,陳醫生解釋指,經過60年發展的有導線心臟起搏器,除體積愈出愈細外,電池壽命及電線物料都有重大改進。「現時心臟起搏器的電池一般壽命長達10年,部分最新型號更可持續10年或以上,加上電線無論柔韌、纖細及耐用度大大提高,有效減少老化,故電池耗盡後,一般只需以微創手術換掉心臟起搏器,重新跟電線接駁上即可,毋需重新植入電線,安全性非常高。」

最後,陳醫生提醒患者,安裝心臟起搏器後,皮膚傷口處要保持清潔無菌,勿擠壓及過分郁動傷口,如傷口出現異常,要盡快通知醫生作進一步檢查。

{{hket:inline-image name="1022abottd.jpg"}}{{/hket:inline-image}}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