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心臟供「試位」 增手術成效

發佈時間: 2019/11/01

3D打印心臟供「試位」 增手術成效

3D打印近年逐漸應用在醫療上,中大醫學院便與港大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合作,以3D技術為心房顫動患者,量身訂造出心臟結構模型,再配合臨床試驗,提高手術成效,平均手術時間中位數由60分鐘縮短至40分鐘,因不合適而需更換的封堵器,平均由1.3個減至1.1個。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副教授李沛威醫生表示,75歲以上長者約10%患有心房顫動,因心跳不規律降低心臟泵血的效率,增加血液凝固成血塊的風險,有機會引致心臟衰竭及中風等病症,而約90%血塊在左心耳形成,部分人可服用抗凝血藥減低中風風險,但有近40%人不適合,需以左心耳封堵手術治療。

併發症機率 手術時間均減少

李解釋,醫生會由大腿內側股靜脈伸進導管,經心房間壁進行穿刺,將封堵器植入左心耳,猶如一道屏障阻止血液停留及凝固成血塊。不過,心臟結構複雜,醫生或需進行多次嘗試才能確認安放位置,增加併發症機率,「以前看了超聲波影像就要評估用咩封堵器,大細、角度、類型,好似買衫無得試身」。

因此,中大醫學院與港大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郭嘉威合作,先透過經食道超聲波造影取得數據,以3D技術量身訂造患者的心臟結構模型,「就如買衫之前可以試身」,在術前協助醫護作出規劃,減低手術時間及併發症風險。

相關臨床研究於2016年至今進行,針對108人分兩組比較,70多人以傳統方式治療,其餘30多人則配合3D打印輔助。結果後者平均手術時間為40分鐘,較前者快20分鐘;而需更換的封堵器,亦由平均1.3個減至1.1個。

近年醫學上有海外團隊已以3D打印出耳朵、腎臟、眼角膜等,港大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郭嘉威稱,3D打印在醫療上已被廣泛應用,包括牙科、骨科,「例如想切取軟骨修補下顎,先以3D打印量身訂做一把尺量度,非常精準,再製造鈦金屬3D模型,並結合CT影像及加薄膜防止排斥」。

記者︰謝雅寶

攝影:冼偉倫

編輯:林子豐

美術:熊偉然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