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筋骨痛症解碼 4大常見關節痛症大拆解

發佈時間: 2019/11/07

關節是骨與骨連結的地方,遍布身體不同部位,對於支撐人體直立起着重要作用。當關節跟關節囊、韌帶軟組織、肌腱及肌肉等互相配合,能穩定軀幹,並發揮緩衝、避震及移動作用,減低勞損及創傷。然而,不良生活習慣及工作姿勢,容易引發筋骨勞損,導致各類關節痛症。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物理治療)黃宇樂博士(Arnold)將為大家拆解其中4種常見的關節痛症,讓大家了解筋骨與關節痛症的關係。

{{hket:inline-image name="1.jpg"}}{{/hket:inline-image}}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物理治療)黃宇樂博士

{{hket:inline-image name="1.jpeg"}}{{/hket:inline-image}}

肩周炎是甚麼?

肩周炎是由於肩關節的軟組織發炎而形成,多發病於50歲或以上人士,故又名為「五十肩」,當中又以女性患者較多。Arnold表示,肩關節是屬於球狀關節,活動幅度很大,但當包圍肩關節的關節囊發炎,出現疤痕,增厚和收縮後,影響肩關節活動,更有僵硬及痛楚感覺,連帶會令肩膊肌肉繃緊,嚴重的甚至連手臂都不能提起。

肩周炎會有甚麼症狀?

肩周炎最明顯的症狀是肩關節部位出現鈍痛或疼痛,可能會在上臂感受到同樣的感覺。晚上疼痛可能會加劇,使人難以入睡,夜晚如果側向痛肩睡覺,半夜或會痛醒,肩周炎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約維持6-9個月,疼痛會慢慢出現,嚴重時,手臂都不能提起穿衣或梳頭,影響日常生活。第二階段疼痛漸漸改善,但肩關節仍然僵硬。第三階段肩關節僵硬逐漸改善,肩膀的活動會慢慢恢復正常,這個階段大約維持5-26周。

誰是肩周炎高危人士?

Arnold表示,現時引發肩周炎的成因不詳,但以40-60歲人士和女性較高危;而曾經中風、進行乳房切除手術,或肩關節曾受傷 (包括肌腱炎,滑囊炎和旋轉肌撕裂),都較大機會出現肩周炎。

如何治療肩周炎?

透過物理治療可減輕病情,例如使用電療、超聲波及針灸等,再配合冷熱敷,令肌肉放鬆,改善血液循環,以減輕痛楚,令發炎消退。經常進行簡單溫和的運動也可以防止甚至可能使肩膀僵硬 (例如爬牆運動)。物理治療師在有需要時會採用手法治療,以恢復關節活動能力,減低關節黏連情況。Arnold表示,當逐漸康復時,可針對肩部肌肉進行伸展和強化肌肉運動 (例如拉橡筋帶) 以擴大關節幅度和增強肌肉力量,謹記要在不加劇肩膊痛楚的情況下進行,以逐步提升肩關節活動幅度,減低復發機會。

{{hket:inline-image name="2.jpeg"}}{{/hket:inline-image}}

腕管綜合症是甚麼?

腕管綜合症是常見的職業病,多是長期勞損所致。Arnold指出,工作需要重複性手腕動作,例如長期使用電腦鍵盤及滑鼠,經常搬運重物,而沒有適當休息,長遠或令手腕肌腱受擠壓而腫脹,繼而壓到腕管內的正中神經,影響控制肌肉及感覺的神經,引起痛楚及麻痺,嚴重者甚至會令神經受壓壞死。

腕管綜合症會有甚麼症狀?

Arnold解釋,患者初期會感到手指麻痺、灼燒、「針拮」的刺痛感者,甚至會有手指無力,特別是大拇指、食指、中指及半邊無名指;嚴重者甚至會有手腕腫脹、手指無力緊握或提起物件,影響日常生活,這些症狀在晚上會特別嚴重。

如果患者忽略它而不尋求醫療協助,可能出現手掌肌肉萎縮及手部動作遲緩,以至不能提起物件或提起後跌落的情況。物理治療師會透過一些檢查來了解問題的嚴重性。醫生也可通過神經傳導檢查,肌電圖或超聲波檢查,測試患處神經線受壓的情況及肌肉活動能力,以診斷腕管綜合症。

誰是腕管綜合症高危人士?

除了長期使用滑鼠及鍵盤導致手腕勞損外,腕部曾經發炎或骨折,或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糖尿病、懷孕婦女及遺傳性腕管先天狹窄人士,都是腕管綜合症高危一族。

如何治療腕管綜合症?

大部分患者都可以冰敷、超聲波及針灸等方法減低痛楚及控制發炎情況,如症狀嚴重,或需服用止痛消炎藥,甚至注射類固醇令炎症消退;並可配戴手托固定手腕,控制手腕的活動幅度。Arnold表示,病人情況好轉後,亦應循序漸進地進行手腕及前臂的伸展及強化運動。如果以上方法都未能減輕病情,患者或需通過外科手術將壓迫神經的筋膜切除。

{{hket:inline-image name="3.jpeg"}}{{/hket:inline-image}}

坐骨神經痛是甚麼?

坐骨神經痛主要因為坐骨神經或神經根受擠壓所致,又以第四、五節腰椎受擠壓為常見,Arnold表示,這兩節腰椎活動量及負擔最大,長期受壓可令椎間盤突出以至壓到神經。當然,這也可能由於脊柱關節或椎間孔的退化而壓迫坐骨神經所致。坐骨神經痛有別於普通的腰痠背痛,痛楚多數集中下肢,可以由腰背、臀部、大腿、小腿伸延至腳板。

坐骨神經痛有甚麼症狀?

Arnold指出,坐骨神經痛的疼痛可以由下腰背伸延至小腿,主要視乎那一條神經受擠壓,而且痛感有如針刺、蟻咬、火燒,或伴隨麻痺感,嚴重時甚至會感到下肢肌肉無力、肌肉萎縮及皮膚感覺遲鈍等,有時咳嗽或打噴嚏都有機會令疼痛加劇。

誰是坐骨神經痛高危人士?

坐骨神經痛經常在30-50歲人士身上發生。此外,工作長期站立、久坐、搬運重物或扭轉後背,而又缺乏適當伸展休息,也較容易罹患坐骨神經痛,例如職業司機、搬運工人或打高爾夫球人士等。身型肥胖人士因為超重而較易壓迫到神經,隨着年紀增長,就會加速椎間盤退化,或演變成坐骨神經痛。另外,遺傳因素都有機會增加患上坐骨神經痛的風險。

如何治療坐骨神經痛?

物理治療師會使用激光療法、超聲波治療、熱敷或電療,令患處肌肉放鬆,並增加血液循環;同時物理治療師也會用腰盆牽引治療或手法治療以減輕神經受壓,當情況許可下,亦會進行一些針對腰背的強化運動,以強化腰背肌肉力量和耐力,減低腰部壓力。患者亦應改變慣常的錯誤姿勢,例如避免經常過多前傾或寒背等,令腰背肌肉回復正常狀態,減低坐骨神經痛反覆發作的機會。

{{hket:inline-image name="4.jpeg"}}{{/hket:inline-image}}

退化性關節炎是甚麼?

退化性關節炎主要因為關節慢性勞損所致,在長者群中十分常見。因為關節滑液隨着年齡增長而減少,令關節的軟骨磨損變薄,骨與骨之間的磨擦增加,導致骨質增生,亦即骨刺,當中又以膝關節退化最為常見。Arnold表示,除了年紀增長外,如果保護膝關節的肌肉及筋腱力量不足、身體過重令下肢負重增加,都有機會加劇軟骨退化,增加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

退化性關節炎有甚麼症狀?

關節炎發作時,膝部會持續痛楚,特別是下樓梯或提重物時或之後,痛楚尤甚;有時更伴隨膝關節紅腫,僵硬,尤以早上起床後情況最為明顯,可能出現難以伸直雙腳,或伸直時痛楚增加,令膝關節活動幅度減少,或當活動時發出「咔咔」聲響,到後期更可能會不良於行。

誰是退化性關節炎高危人士?

Arnold指出,身體肥胖過重令關節過度負重人士、膝關節曾受創傷人士,例如半月板或十字韌帶,經常進行重覆性膝關節活動人士,例如田徑運動員,或工作經常要上落樓梯及或搬運重物等人士,都有機會加快軟骨退化,當年紀漸長,關節炎的情況更會逐步顯現。另外,女士、糖尿病患者、先天性關節變形或軟骨缺陷人士也較容易患骨關節炎的風險。

如何治療退化性關節炎?

膝關節感到痛楚時,應盡量減少膝關節負荷及休息,可以按情況進行冰敷或熱敷以紓緩痛楚;如有需要可使用手杖等輔助走路,同時亦應避免集中用「非痛腳」來支撐身體活動,以免壓力增加引起退化風險,長遠更應減重以減輕下肢負荷。如痛楚嚴重,或需在醫生指示下使用口服或外用藥物止痛消炎,物理治療師亦會因應病情使用電療、激光治療或超聲波治療以紓緩症狀,並配合適當的膝關節肌腱強化運動,特別是股四頭肌。不過,如果病情太嚴重,例如關節變形,或需進行外科手術矯正,甚至需要更換人工膝關節。

筋骨有問題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bones/筋骨有問題/

精選健康知識,盡在 Healthy Life 健康男女
https://fb.com/HealthyLifeEx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