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掌患血糖走勢 有效預防糖尿併發症」

發佈時間: 2019/11/14

隨著人口老化及飲食習慣改變,糖尿病發病率在世界各地均有上升趨勢。縱然糖尿病現時未有根治的方法,但只要將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患者仍可如常生活。內分泌及糖尿科醫生丘思欣指,患者除了配合適切的治療和護理,自我監測血糖亦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一環。丘醫生指,雖然糖化血色素(HbA1c)及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測試均能夠得出患者的血糖數據,但兩種方法均有不足之處,若患者能配合自我監測血糖檢測,醫生便可全面掌患者的血糖走勢。

{{hket:inline-image name="novartis1113f.jpg"}}{{/hket:inline-image}}

▲糖尿病的病徵並不明顯,只有抽血檢驗才可以確診。

病徵不明顯易被忽略

糖尿病是慢性的內分泌代謝疾病,主要是因為胰島素的供求失衡所致。當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身體的細胞對胰島素出現抗阻,葡萄糖便會積聚於血液當中令血糖過高,而過多的糖分就會經由尿液排出體外,故稱為糖尿病。丘醫生指:「糖尿病的病徵並不明顯,部分患者可能會有口乾、尿頻、體重下降或疲倦等徵狀,但更多人是完全沒有病徵,故容易被忽略。」因此,高風險人士,如有家族史、肥胖、四十歲以上及缺乏運動的市民,可定期抽血檢驗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素(HbA1c),或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OGTT),以了解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

嚴重併發症增死亡風險

雖然大部份人血糖高沒有明顯不適,但卻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包括失明、腎衰竭、神經腺病變等,患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更比正常人高兩至三倍以上。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統計,全球每年死於糖尿病併發症的個案約有四百萬人,亦有國際大型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會較健康人士壽命短六年之多。雖然糖尿病無法完全治癒,不過丘醫生指出,只要患者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嚴格控制ABC指數,即糖化血紅素(HbA1c)、血壓(Blood pressure)和膽固醇 (Cholesterol),減低併發症風險並不困難。「有研究指出,糖尿病人只要將糖化血紅素降低1%,其微血管併發症風險可降低接近四成,而糖尿病引發的死亡風險也可降低兩成。此外,維持糖化血紅素低於6.5%、血壓低於130/80 mmHg和低密度脂蛋白低於 2.6 mmol/L,糖尿併發症在五至七年內的病發率可減五成。」

{{hket:inline-image name="novartis1113g.jpg"}}{{/hket:inline-image}}

▲糖尿病患者應奉行低脂、低糖、低鹽及高纖的三低一高飲食原則。

{{hket:inline-image name="novartis1113e.jpg"}}{{/hket:inline-image}}

▲內分泌及糖尿科醫生丘思欣指,自我監測血糖對於糖尿病管理十分重要。

定期監測有助控制病情

由於病徵難以準確反映血糖水平的高低,所以定期監測血糖便成為管理糖尿病的最大關鍵。 醫生一般會為病人每三個月進行糖化血紅素 (HbA1c) 檢查。由於血液裏的葡萄糖跟紅血球的血紅蛋白結合,因此糖化血紅素可反映患者最近兩至三個月內的平均血糖水平。而自我監察血糖(即篤手指) 則是最普遍的自我檢測方法,可顯示血糖指數日常升跌,建議在空腹及餐後兩小時進行。

丘醫生提醒患者,檢查糖化血紅素也有不足之處,因此不能依靠單一測試,要配合自我監察血糖(即篤手指),否則有可能延誤病情。「如患有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懷孕婦女、慢性腎病病人,自身的病會影響紅血球的半衰期,有機會令糖化血紅素結果出現偏差。曾有一名五十多歲的男性患者,每年體檢得出的糖化血紅素指標均在正常水平,但數年後卻發現有蛋白尿及糖尿上眼徵狀,經進一步檢測後發現患者原來有隱性地中海貧血,導致過往的檢測結果有差異,未能及早發現已患有糖尿病。所以建議上述病人,除了定期檢查糖化血紅素及篤手指,亦可接受糖化白蛋白及果糖胺等檢測,進一步評核血糖狀況。」
至於近年開始流行的連續葡萄糖監測儀,患者只需在皮膚放上一個約一元大小的感應器,血糖數據便會自動傳送,方便之餘又無需經常篤手指,至於是否能全面取代傳統的篤手指方法?「新型的葡萄糖監測儀能讀取整天的血糖指數,可以充分掌握患者每日的血糖趨勢。不過,如患者對於得出的指數有懷疑,建議以篤手指來比對測試結果。」

最後,丘醫生強調穩定血糖的有效方法是從日常生活着手,飲食奉行低脂、低糖、低鹽及高纖的三低一高原則,每星期最少進行三次的中強度運動,對於控制病情有顯著幫助。

{{hket:inline-image name="novartis1113d.jpg"}}{{/hket:inline-image}}


HK1907706229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