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如廁太久 隨時引發痔瘡」

發佈時間: 2019/12/24

生痔瘡難免令人坐立不安,但原來從一些生活小細節著手,可以減低患上這尷尬病症的風險。有醫生警告,如廁時間太長,會直接增加下盤壓力,令肛門血管膨漲,久而久之有機會誘發痔瘡,因此建議盡可能完事後迅速離座,減輕對肛門的壓力。

▲有醫生指出,如廁太久會增加下盤壓力,有機會誘發痔瘡。

在肛門位置附近有一層名為「肛墊」的組織,由血管、軟組織及結締組織構成,功能儼如軟墊,協助肛門肌肉避免失禁。外科專科醫生黃卓忠指出,當這些軟組織的血管膨脹,或結締組織鬆弛,便會下墜、甚至凸出至肛門,形成所謂的「痔瘡」。

黃醫生表示,痔瘡可以分為內痔及外痔兩種,而內痔可以再劃分為4個期數,早期的患者大便帶血,顏色較為鮮艷,並有分泌物,慢慢會感到痛楚。他續說,當病情步入後期,痔瘡會外露出肛門,即使用手也無法把它塞回肛門,「患者會坐立不安,甚至會因肛門血管栓塞,血塊堵塞血管,引起急性併發症,這類患者會感到痛楚難當。」

如廁不應超過5至10分鐘

至於甚麼原因會導致痔瘡的形成?黃醫生指出,平日少飲水,少吃高纖食物,都會使人便秘、大便乾硬,增加排便的困難,從而增加肛門的壓力,久而久之有機會誘發痔瘡。

此外,下盤壓力增加,例如經常蹲起來,一樣有機會生痔瘡,其中最令人忽略的原因,就是大便時間太長。黃醫生解釋,坐在中空的馬桶上,無形中會將壓力集中於肛門,「不少人喜歡一邊如廁,一邊看報紙或按電話,其實坐得太久,是會令肛門受壓,因此應該一完就清潔離開,不應超過5至10分鐘時間。」

下盤壓力或增生痔瘡風險

要治療令人痛楚難當的痔瘡,早期患者可以透過藥物或結紮方法治理,晚期則要接受痔瘡槍或切除手術。黃醫生警告,如發現大便有血,應該及早求診,「有時我們分辨不到出血的原因,可能是痔瘡或其他大腸疾病引致,慎重起見,絕對需要接受檢查,以免延誤治療。」

黃醫生指出,曾經有一位50歲的男性患者,多年來一直有便血及痔瘡脫出的問題,但是因為工作繁忙及怕尷尬的關係,一直諱疾忌醫,直到出現嚴重貧血的徵狀才求診,而經診斷後,他的痔瘡已經去到第4期,最後病人需要接受輸血及痔瘡切除手術,經過治療後,病人已再沒有便血及痔瘡脫出的問題。

黃醫生最後提醒: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所有預防及治療方法都有不同的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如有懷疑,請向主診醫護人員查詢。

▲黃卓忠醫生表示,如發現大便出血,便應及早求醫,找出當中原因對症下藥。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