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幼稚園課程改革 引入繪本教學助建品格

發佈時間: 2019/12/24

一般幼稚園,聽故事可能是分組活動,但2018年引入繪本課程的聖公會巴拿巴堂幼稚園,把故事由甜點變成主菜,上課時老師與小朋友,以及小朋友之間也有大量互動,在故事中追蹤情節,學懂思考、創作和發表,建立自信,並建立品格。

課程推手李麗清主任解釋,學校繪本課程是綜合性地把故事連貫所有科目,以取代行之有年的主題教學模式,而學校只用兩年時間策劃課程,更成立選書委員會,單單選書已用了3個月。「我們所選的故事,都是內容正面、圖畫仔細及有豐富情節的。」

李主任強調,以往幼稚園的課程是分割式,音、體、藝可以沒有關連,但繪本是可以把所有知識統整起來。而目前老師團隊已統整了42本故事書的完整教學活動,各級全年共會用18本繪本,讓每一個月循環去學習圍繞信望愛這3個元素的主題圖書。

屬原創課程

她強調用繪本跟以往用主題式教學最大不同,是用一整月教一本書,並滲入4大環節:看圖描述、小組討論、生活連結及延展活動。「每一堂老師只引導幼兒看一頁書,之後每一頁累積上去,希望達到孩子完全熟悉一本書的故事情節和詞彙的應用;課堂上由老師發問問題,很少給答案,讓小朋友多點表達。」

課堂上容許幼兒有大量對話,她謂低班未有表達力,需要由老師單對單用問題引入;而到K2,會鼓勵他們2人1組;到K3是4人1組。「去年高班試驗了1年,發現同學已可以滔滔不絕地分享半小時,而且欲罷不能。再者,我們到教完了書才會派這本圖書給同學,因此他們是倚靠課堂上的記憶,回家跟父母陳述故事內容,也是一種訓練。」她強調,用對話方式教閱讀適合幼兒發展,為了鼓勵孩子勇於表達,老師會選取較有想像空間,和不設定答案的圖書。「有時我們發現到老師的視點和學生不同,小朋友會注意一些圖畫中的綫條,例如繪本用幾撇代表微風,老師或會詢問小朋友會用甚麼肢體動作表達風速。我們通常不設定要完成很具體的課堂目標,因為學習者是小朋友,須尊重他們的興趣,他們才更有動力學下去。」她謂現在老師的角色也有很大變化。「我們需要回應學生提出的即興問題,並作出回饋,在下一堂進行延伸性探索,其實也幫助老師多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

備課兩個月

她最深刻是高班曾用過一本關愛和同理心的《聽不到的聲音》繪本,故事中主角小康在學校的音樂節作鋼琴演奏,小康的爺爺是傷健人士,他的耳朵聽不到聲音,小康便請爺爺到台上一起坐,讓爺爺感受小康彈奏的音樂。

李主任說:「課堂上帶領幼兒從多角度思考。例如讓幼兒想想如果自己是小康,台上演奏時有甚麼感覺。後來我們把故事延伸到不同的學習活動,如在班上表演、討論滙報、角色扮演遊戲、舉辦敬老日等。有一本叫《誰來修橋》,裏面含有數概、科學,但也講到合作和創意,最後同學們製作了一個關於橋的大型知識網,及用橋作主題的原始運輸遊戲。」

獲家長信任和肯定

本地故事教學的風氣並不算盛行,但李主任認為繪本能適用於每一階層,且豐儉由人,也方便老師彈性去創作,而學校的試驗計劃,也受到家長們的肯定和信任。「家長的反應出乎我們意料,他們會說孩子會掛念一本書,回家後主動跟家長講解內容,多了表達,因此給我們打下強心針。」

撰文︰胡麗珊

編輯︰余運慶

美術︰梁政敏

攝影︰黃建輝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