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調整腦部神經傳遞物質有助抗抑鬱 頑治抑鬱也可痊癒」

發佈時間: 2020/01/21

考試成績欠佳、被上司責罵、失業、離婚、親人離世,這些大大小小的人生關卡、不愉快或痛苦經歷容易使人情緒低落。倘若無法走出傷痛、一直困於悲傷之中,便屬於「適應障礙」。如持續未能「衝破」這障礙,情緒問題可惡化成抑鬱或焦慮症。精神科專科麥棨諾醫生提醒,當發現身邊人呈現抑鬱情緒,切忌否認他們的內心感受,應多加陪伴並勸導患者及早求醫。

麥棨諾醫生指,抑鬱症成因大多是複雜的,並非由單一原因引致,包括遺傳、家庭、環境因素等。麥醫生舉例:「如父母其中一方本身患有抑鬱症,他們的下一代有機會被遺傳。當家長有負面抑鬱情緒時,他們或沒法控制而發洩在小朋友身上。小朋友也會因而出現情緒低落、朋輩社交和學業問題、狹窄思維、失去希望等,最終同告患上抑鬱症。」

藥物調節腦部神經傳遞物質 不會成依賴

抑鬱症患者的思維會變得非常負面,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沒有存在價值、無助、世界再沒希望。會變得易哭、脾氣差、對事物失去興趣、記憶力和專注力下降、失眠或渴睡、胃口差或暴食等。麥棨諾醫生指:「當患者得不到適當治療而負面情緒持續升溫,最後患者有可能自殘甚至自殺,釀成悲劇。」

社會上不少人仍對抗抑鬱藥物存有誤解,認為服藥後會「變得呆滯」、「沒反應」、「依賴」等而拒絕吃藥或求診。麥棨諾醫生解釋:「醫學研究發現,抑鬱症的成因是因患者的腦部神經傳遞物質失調,新型的抗抑鬱藥物能夠調節這些傳遞物質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以控制情緒變化,而且副作用相對較輕微,不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醫生會根據患者的抑鬱症嚴重程度而判斷是否需要進行藥物治療。」一般而言,當壓力來源消失,患者一般只要服用6至9個月藥物,腦部便會「重新學會」如何調節神經傳遞物質,抑鬱症狀便會漸漸減退。

加強治療和腦電盪療法 或可改善頑治抑鬱

麥醫生強調,治療的效用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患病時間長短、家族病史或持續壓力來源等。不論病情輕度或嚴重,當患者服用一種抗抑鬱藥物約半年後,病徵仍未有明顯改善,便屬於「頑治抑鬱」。醫生或會在原有的抗抑鬱藥之上加入「加強劑」,即腦部神經傳遞物質調節劑,提升治療效果。病情更嚴重的患者或需要進行「腦電盪療法」,以微弱的電流刺激腦細胞,矯正腦內不正常的狀態。

今年50多歲的Jenny(化名),腎功能有輕微退化,有腳腫問題。她擔心自己的病情終有一天會持續惡化至洗腎,亦已令丈夫辭職全力照顧她,心理和經濟負擔極大,不願外出、整天臥床。初時,醫生只是處方安眠藥以解決她失眠的問題,抑鬱問題未被發現。後來,安眠藥的劑量愈吃愈多,子女也開始責怪她,認為她過度放大腎臟問題。

最後經精神科專科醫生家訪,確診她患上抑鬱症。醫生為她逐步減少安眠藥劑量,同時為她處方抗抑鬱藥物。約半年後,她終於回復正常心境,會外出與朋友聚會,再進行腎臟檢查後,發現腎功能問題不大,並沒想像中嚴重,可以藥物控制。

{{hket:inline-image name="drmak_21jana.jpg"}}{{/hket:inline-image}}

▲精神科專科麥棨諾醫生指出,如身邊人呈現抑鬱情緒,不要否定他們內心感受,應多加陪伴並勸導患者及早求醫。

{{hket:inline-image name="drmak_21janb.jpg"}}{{/hket:inline-image}}

抑鬱症是由於患者的腦部神經傳遞物質失調,新型抗抑鬱藥物能夠調節這些傳遞物質,從而控制情緒變化。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