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切肝』必然高風險? 醫療全方位進步減擔憂」

發佈時間: 2020/01/13

不少肝科病人聽到切除肝臟手術,還未細聽醫生解釋,可能已經「耍手擰頭」—認為開刀做手術風險高、年紀大「一定做唔到」。不過今非昔比,外科專科醫生夏威醫生指,無論在知識、技術、儀器和藥物近年均有大躍進,年逾八十歲的長者,一樣可以接受肝切除手術。

夏威醫生指,須考慮肝切除手術的患者,包括肝癌患者,或肝臟血管瘤或囊腫,但未能接受保守治療的患者。以肝癌來說,手術屬根治性治療,若能把腫瘤割清,便可大幅降低復發風險,但過往數據反映約只有一半人能接受手術。「原因之一是確診時癌症已擴散,難以手術割清;其二是患者的肝臟或身體狀況被評估為不適合接受手術。」夏醫生解釋。

針對後者而言,醫生昔日只能採取姑息性治療,即未必進取地進行治療,但近十多年醫學界一日千里的發展增加手術可行性,大增患者接受根治性治療的機會。「隨著醫生對肝臟及其病症的認識提升,術前評估肝功能更為精準,以及手術技術累積相當經驗,突破不少往日的限制。」

術前養肝增手術機會

夏醫生舉例續說,從前有一部份患者因慢性肝炎而有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萎縮;切除腫瘤後,剩餘的肝臟不足以維持身體功能,引發肝衰竭,為免因小失大,過往只能放棄進行手術。近年發展出的肝門靜脈栓塞法,能透過堵塞將切除的一邊肝臟血管,讓身體誤以為失去肝臟而刺激肝臟增生,再經電腦掃描精準預算,確保術後有足夠殘肝量,便能進行手術。

手術技術的提升也讓醫生縮短手術時間、減低出血及輸血風險,增加手術成功率。不過,要稱得上一個完全成功的手術,還要對付術後併發症這個強敵。

嚴防術後併發症

夏醫生表示,無論術前進行多少評估,術後實際的反應仍有變數,小部份患者或會出現不同形式的併發症,「術後肝臟受損,患者抵抗力較低,加上手術時間由4至10小時不等,經歷長時間麻醉,患者的呼吸道會積聚不少痰液,惟術後多需時臥床休養,患者未必輕易咳出痰液,結果容易淪為細菌溫床,增加感染風險,通常先引發肺炎,繼而可入血,引發一連串炎症反應,演變成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率可高達50%。」

因此,術後監測與護理很重要,尤其是術後首3天,「護理團隊會鼓勵患者盡早活動,或採用器材輔助患者呼吸、咳痰,以減低上述感染風險。與此同時,醫生將嚴格監控患者有否出現任何感染跡象,如心律改變、發燒、器官功能異常等,有任何『風吹草動』,便需盡快處方抗生素。」

在各方面的進步下,病人不妨與醫生詳加商討手術風險,仔細衡量後再作決定。

{{hket:inline-image name="drhar_0109c.JPG"}}{{/hket:inline-image}}

▲外科專科醫生夏威醫生指出,為病人抵擋嚴重併發症,需依醫生經驗與時間競賽和調校藥物,同時進行細菌培植以便對症下藥。

{{hket:inline-image name="drhar_0109a.jpg"}}{{/hket:inline-image}}

▲目前已發展出專門針對抗藥性惡菌的新型廣譜抗生素,有望更有效對抗惡菌如醫院感染的細菌。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