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海洋公園#非牟利#集體回憶

發佈時間: 2020/01/15

海洋公園#非牟利#集體回憶

女兒年幼時,到任何地方旅行,其中一個景點,不是動物園便是水族館,這是十分正常的。不同地方的動物園、水族館,展示的動物魚類都因應所在地而不同,而且對小朋友別具吸引力。

第一個去的外國「水族館」,是加拿大Vancouver Aquarium,對,就是有白鯨的一個,亦是公園標誌性的海洋動物,還有殺人鯨表演。當時海洋保育意識不像今天,但溫哥華水族館也是非牟利機構,既是溫哥華的旅遊景點,也是海洋生物保育與復康中心。

之後也去過幾次。至於有印象的水族館,如加州聖地牙哥的Sea World,地方較大,每個景點都要走一大段路;如沖繩美麗海水族館,建築物很漂亮;新加坡的River Safari創意十足,最能感受到他們對於海洋生態教育的重視,跟香港海洋公園一樣。

當然她第一個去的是海洋公園,而且差不多每年都買年票。當年沒有迪士尼,大部分地方公園設施都是很一般,不像現在的又講究又多款式。去海洋公園,既有千百樣的海洋生物看,又有兒童樂天地以及刺激的遊戲;還因為買了年票,故有報名參加公園保育活動的機會,例如餵飼海獅、認識鯊魚、親親企鵝和觀賞雀鳥等,令女兒大開眼界。

近年對野生動物和海洋魚類的保育和尊重呼聲,高唱入雲,令一些仍有動物展示的水族館受到非議。但我們在尊重動物權益同時,卻不能盲目批評提供任何觀賞性動物的組織和機構。若這套邏輯成立,理論上展示任何動物都受到質疑,結果是我們的下一代只有在熒光幕上看動物形象。我們需要監察,卻不應該吹毛求疵。

43年前,興建海洋公園是馬會,當時是以一個水族館的概念發展,一直都是港人的集體回憶。但時代轉變,海洋公園也多次變身,並躋身世界級的主題公園。今天她遇到前所未有的經營危機,但海洋公園是非牟利機構,她做海洋保育和教育工作,是合情合理;但要她自負盈虧,還要兼顧不斷upgrade和發展,則有點說不過去。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