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亞數碼身份爭議

發佈時間: 2020/02/07

肯尼亞數碼身份爭議

去年一月,肯尼亞政府宣布建立非洲首個綜合身份管理系統。一年來,他們收集了近4,000萬肯尼亞人的指紋和人臉掃描數據等生物特徵,以建立中央人口數據庫。每個完成登記的公民獲分配一個生物認證碼,將來大至讀書、結婚、就醫、投票,小至登記電話號碼和銀行開戶,都要用到此組認證碼。

當局認為新計劃能更有效識別公民身份,便利政府規劃並分配資源、遏制腐敗,就連世界銀行都大讚計劃有助提升選舉透明度。但志願組織「肯尼亞人權委員會」和「努比亞權益基金會」卻大力反對計劃,甚至入稟要求法院判計劃違憲。

這些組織指出,市民要參與計劃,成年人必須出示身份證、護照或駕駛執照等官方文件;而18歲以下人士就需要出生證明。但肯尼亞有44個種族,當中住偏遠地區的少數族群如努比亞族、索馬里族等,因為各自的歷史因素,在申請官方文件時已遭受到刁難。如果計劃如期推行,至少500萬人將無法領取生物認證碼,他們將來亦無法使用公共服務,權利亦有機會被剝奪。

《紐約時報》訪問了幾位受影響的少數族裔,一位曾擔任公務員的努比亞人,40年前因為被打劫而遺失了身份證,之後政府一直拒絕補發,他擔心自己會淪為無國籍人士。另有一名索馬里婦女,因為兩個女兒是出生在家中而非醫院,沒有出生紀錄,而被當局拒絕登記做生物識別。

除此之外,亦有反對計劃的人士認為當地缺乏健全私隱保障條例,政府擁有如此龐大的生物識別數據,必會造成風險。

兩年前,印度因為收集國民的指紋、虹膜等生物特徵作身份認證,被指侵犯私隱。當地最高法院雖然強調隱私權是一項基本權利,但最終裁定政府做法合法。法官認為,系統促進公平的資源分配,能讓邊緣群體享有尊嚴,指出判決是「尊嚴勝過了隱私權」。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蔡君穎 香港電台第一台《十萬八千里》,逢周六上午11時播出。新聞裏,有知識,60分鐘走遍世界。
欄名: 《十萬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