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誤信偏方降膽固醇加劇病情 對症下藥有助預防心血管問題」

發佈時間: 2020/02/18

眾所周知心臟病是身體的計時炸彈,一旦爆發可以秒間奪命,但偏偏大家對引爆它的藥引—膽固醇—卻一知半解。有心臟科專科醫生指出,膽固醇水平過高沒有明顯症狀,即使到達危險邊緣亦未必有徵兆,故不少患者在求診後仍抗拒服藥,寧願相信民間偏方,令病情一拖再拖,直至併發症出現才驚覺耽誤病情。

養和醫院心臟科名譽顧問醫生何鴻光解釋,膽固醇其實是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不可或缺的元素,只是壞膽固醇(即低密度膽固醇,LDL-C)過盛才會有反效果。「過量的壞膽固醇會積聚於血管壁內,令血管壁增厚及變得狹窄,影響血流供應從而引發器官衰竭或各種心血管病變。另外,若血管壁內的粥樣斑塊突然破裂,就會栓塞血管造成中風或心肌栓塞,情況可以相當危險。」

歐洲新指引再調低壞膽固醇目標水平

既然膽固醇是「雙面刃」,如何才算是「中庸」水平?「膽固醇水平因人而異,尤其是坊間驗身計劃所列出的『標準』只能作參考,實際需要按病人的風險因素來決定。針對曾罹患冠心病、中風、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極高風險人士,根據歐洲心臟病學會(ESC)和歐洲動脈硬化學會(EAS)在今年8月聯合發佈的新指引,建議壞膽固醇由1.8mmol/L進一步調低至1.4mmol/L或以下水平。」要降低壞膽固醇,可先從控制飲食及運動方面著手。不過何醫生提醒,有些食物看似「無傷大雅」,卻是隱形殺手。「魚生看似無油又健康,但原來魚子膽固醇極高;又例如餅乾、曲奇、或蛋糕本身膽固醇含量不高,但在製作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反式脂肪,這些脂肪進入身體後會轉化成壞膽固醇,比起天然的膽固醇傷害性更大。」

控制飲食只是降膽固醇的第一步,身體有約八成的膽固醇也是由肝臟自行製造,只有約兩成從膳食中攝取,所以針對要將壞膽固醇降至1.4mmol/L的極高風險人士,醫生有機會在早期已處方藥物以降低壞膽固醇水平,及早減低併發症出現的風險。

{{hket:inline-image name="drho0214a.jpg"}}{{/hket:inline-image}}

▲魚生看似少油較健康,但原來魚子的膽固醇含量極高。

亂用偏方延誤病情後果堪虞

何醫生重申,藥物是有助控制病情的方法,有需要的病人不應抗拒。「我曾接觸過一位因暈眩及心跳加速入院的病人,檢查後發現其中一條血管已全塞,需要接受『通波仔』手術。到問診時發現原來他早知自己有膽固醇問題,但因為抗拒服藥而試用其他偏方,最後當然徒勞無功。」何醫生慨嘆,行醫多年一直有患者以保健品、自然療法甚至民間偏方降膽固醇,部分更稱可以「斷尾」,但未見顯著成效。「做醫生總會遇上這類『包拗頸』的病人,吃秋葵、飲咖啡、甚至做針炙降膽固醇,效果卻未如理想。」何醫生指出,膽固醇問題刻不容緩,尤其做了「通波仔」手術也不是一勞永逸,因為置入支架只是將栓塞最嚴重的地方擴闊,但膽固醇問題會令全身其他血管退化,服藥是建議的出路。

{{hket:inline-image name="drho0214e.jpg"}}{{/hket:inline-image}}

▲有膽固醇問題的患者不應只誤信偏方,藥物才是有助控制病情的方法。

藥物治療降膽固醇有助預防心血管問題

現時醫學界最常用的降膽固醇藥物為他汀類(Statins),這類藥物可以直接抑制肝臟製造膽固醇,其安全性及藥效已得到臨床肯定,只要能按指示定時定量服藥,有機會將壞膽固醇降低達五成。而他汀類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肌肉酸痛、肌肉發炎或肝酵素異常等,但臨床上並不普遍。

「雖然他汀類藥物功效顯著,但因為劑量有上限,即使劑量加倍,藥效亦只能提升6%,故若身體未能承受高劑量他汀,醫生或會處方膽固醇吸收抑制劑作輔助。它可以阻止腸胃吸收食物中的膽固醇,配合他汀類藥物一同服用,既可調低他汀類的劑量從而減少副作用,又可幫助降低壞膽固醇,是現行較為可取的方法。部份病人服藥後可能有腹瀉及容易疲倦等反應,但臨床上並不算常見。」

除了口服藥物,近年亦有針對膽固醇的新型針劑藥物,何醫生又有何意見?「PCSK9抑制劑是降低壞膽固醇的針劑藥物,效果顯著但費用較口服藥物高昂,而且需要注射病人會較難接受,故一般做法是先處方口服藥物,效果未如理想時才會考慮針劑。這類針劑注射後最初會有輕微針口紅腫或感冒徵狀等副作用,但一般數日內就會消失。」

請注意,上述藥物為處方藥,使用前請先諮詢醫生。

{{hket:inline-image name="drho0214d.jpg"}}{{/hket:inline-image}}

何鴻光醫生 養和醫院心臟科名譽顧問醫生

 

HK-ATO-00041 02/20

本健康專題由MSD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