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張勇

中藥及食物的四氣五味

發佈時間: 2020/02/28

中藥及食物的四氣五味

傳統中醫以陰陽五行學說以理解自然,對藥物及食物的理解亦有類似的分類方法,這種分類方法稱為「四氣五味」。

「四氣」主要指中藥藥性的分類有四種,按藥物或食物於服用後身體所產生的變化或感受,分為寒、涼、溫、熱四類。歷代醫家經過長期實踐,總結藥物用於人體後所出現的不同反應和治療效果的經驗,例如當在外受寒而患上感冒的病人服用麻黃等藥物時,其鼻流清涕、惡寒發熱等臨床表現有明顯改善,配合以中醫理論對疾病按陰陽寒熱的理解,便得出麻黃等藥物因對寒性外感病有明顯療效,故該藥物的陰陽屬性屬陽,再按其有效程度分藥力的溫、熱。

「五味」則主要指中藥滋味的分類有五種,按舌感及味道分為酸、苦、甘、辛、鹹五類。《黃帝內經》指出五味有配合五行的規律,對不同臟腑有所分屬,經歷代醫家反覆試驗,更發現不同的味道和滋味在治療作用上有一定規律,故將「五味」跟「四氣」掛鈎,作為中藥性能的標示。

例如甘味,先賢總結出其性能上有「能補、能和、能緩」的作用,如人參補虛、飴糖和中、甘草解毒等等;過於偏嗜,則可生過補過和過緩之弊,使脾胃氣機遲滯影響運行。

「四氣五味」這種分類方法以後世科學的眼光審視,或會覺得缺乏化學驗證作為基礎。然而,以古代科學技術缺乏的情況下,有賴歷代醫家先賢反覆求證,即使以現代先進的化學技術對中草藥加以驗證,亦未有發現先賢對各種藥物的解讀有重大偏失,可見在各先賢後輩的努力下,中醫藥能更見耀眼。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張勇 上醫堂創辦人、註冊中醫師,深獲名人富豪信任與支持,專治痛症、都市病等。
欄名: 名人御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