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生物氣候特性的建築設計

發佈時間: 2020/03/13

具生物氣候特性的建築設計

按2018年統計,建造業工程所需能源消耗佔全球總碳排放量的40%。所以,很多城市已着手研究採用智慧都市的必要性,讓都市能自行淨化空氣、水源和土壤,提高雨水管理效能,並有效調節微氣候包括溫度、濕度、熱感舒適度等。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推動的超低能源消耗的建築性能計劃,其中一個可促進這個城市建築性能的便是具備「生物氣候特性的設計方案」,可有助提升生物多樣性和生產力的建築,發揮本身的便利價值,藉此推動新建築零碳排放和高能源效益指標。

由英國建築師Norman Foster設計的「風華南岸綜合建築群」,便是其中一個配合此計劃的項目。在這個以高科技融入可持續設計、清新、簡潔和明亮風格的住宅、辦公室和酒店綜合發展,最引人注目的建築亮點,就是一層貌如絲帶狀、高低起伏、被稱作「生物氣候特性的大簷篷」。它將四座舊歷史建築(為戰時新加坡自願軍所用)和兩座高層建築,以誘人的綫條如輕紗舞動般溫柔地包裹起來,串連起各座周邊的公共空間,再高低錯落地挑高超過十米,營造流動性的公共走廊。建築師還將絲帶巧妙地伸展並部分覆蓋歷史建築,形成現代與歷史的互動交流空間,留下豐富生動的建築形態。

由鋼材和鋁金屬百葉構成的拱形門廊,在東西兩個主要出入口以最大彎曲形成引風斗,將近岸的涼風導入,有助降溫和促進室內空氣流通,省卻依賴空調系統。在屋面上裝置雨水收集循環再用系統和超過1,600塊太陽能光伏板,每瓣簷篷之間都架設天窗,刻意調整角度,讓自然光進入,塑造光影效果,自然地建構一個讓風景、自然光和清涼微風滲入的舒適公共場所。

這呈現出輕盈飄浮視覺效果、具韻律感的現代建築,再次讓這位大師將建築美學和結構張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充分展現結合環境科學、尊重當地氣候、回應花園城市的理念,為超低能源消耗,調節微氣候的綜合生物氣候建築設計作出最佳原型示範。(新加坡篇之四)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陳晧忠 建築是生命的舞台,在表達和塑造人的價值觀和孕育理想。
欄名: 筆講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