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與健康城市

發佈時間: 2020/03/27

新冠肺炎與健康城市

因為有2003年沙士經驗,香港市民在面對新冠肺炎的警覺性和應對能力大大提升,全民戴口罩、勤洗手,齊心堵截疫症的蔓延。以一個有700多萬人的高密度城市來說,香港人在這次抗疫中的確做得很不錯。

新冠肺炎令整個世界停下來,讓全人類好好反思甚麼才是最重要的,檢視我們再往前行的方向。在疫情下,不少繁華大都會一下子變得一片孤寂。在太平盛世時,我們想到的只是經濟發展,哪管全球的生態環境、地球暖化,吃幾隻野生動物算甚麼。但經此一疫,我們明白到人類與萬物是相連的,我們的健康與城市的健康有着密切關係。

沙士之後,世衞於西太平洋區成立了「健康城市聯盟」,志在推動成員城市之間創建健康城市,互相支持與合作。同年,香港衞生署亦推出「健康城市」運動,本港的西貢、葵青、沙田、荃灣、觀塘和九龍城等地區,亦有參加成為聯盟成員。

究竟甚麼是「健康城市」的準則和定義?1994年,世衞對「健康城市」的定義是「由健康人群、健康的環境和健康的社會有機結合的一個整體,它有能力不斷地改善環境,擴大社區資源,使城市居民能互相支持,以發揮人最大的潛能。」

在這次新冠肺炎的抗疫過程中,香港市民互相支持,充滿自發及有創意的自救精神,例如自己生產口罩、民間自發的通報機制等,真正發揮市民互助潛能。2014年,香港舉辦第六屆「健康城市聯盟」國際會議,與其他國家共同制定健康城市的七個要點︰一、政府跨部門的合作和支持;二、市民可積極參與和發表對社區的意見;三、平等的健康機會;四、推動健康生活形式和環境;五、加強基層社區醫療;六、以實證導向;七、與國際合作。

那麼這些年來香港在「健康城市」方面的成績如何?往日區議會曾致力推動「健康城市」,這幾年仍在推動嗎?在香港城市規劃2030+的大藍圖,會否把人和環境的福祉作重點,創造宜居環境,讓市民能參與和有話語權。例如2030+中,政府大力推動耗資不菲的「明日大嶼」,會為香港和環保帶來巨大裨益嗎?經此一「疫」,我們真的要三思而行,不能再為下世代帶來不可逆轉的錯誤。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陳翠兒 建築是生命的舞台,在表達和塑造人的價值觀和孕育理想。
欄名: 筆講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