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新冠肺炎】睇片無聲唔識解決 學生數碼能力差異大

發佈時間: 2020/04/21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全港學校自農曆新年開始停課,改為網上學習。港大教育學院研究發現,學生之間在疫情發生前已有明顯的數碼鴻溝,1成學生家中完全沒有電腦,相信會影響疫情期間學習,而學生處理較複雜問題的能力亦較遜色,部分人甚至不懂解決看影片時無聲音的問題。

該項研究由港大教育學院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羅陸慧英帶領,為期長達5年,跨學科研究團隊在2018/19學年收集第1輪數據,分派向18間小學及14間中學、超過2,000名師生發問卷及進行能力測試。

部分低年級生 叻過高年級

首輪研究發現,學生在處理基礎簡單的資料及數據搜集,可以簡單方法保護個人私隱,但未能進行較複雜的搜尋要求,例如未能在指定地區按要求搜尋適當的餐廳,而且未能處理較複雜的保安措施及保護個人數碼身份,甚至連觀看影片時沒有聲音亦未必能解決。雖然整體中學生比小學生表現優勝,且中三學生比中一稍佳,但仍有部分中學的中一學生反比中三佳,個別小學表現甚至優勝於中三學生,而同一學校及同一年級表現最佳及最差的群組,分數可能相差超過2個標準差,意味雙方差異極大。

社交距離措施之下,父母及子女或同時留家工作或學習。研究發現,約1成學生家中完全沒有一款大屏幕設備,例如桌面電腦等,數碼能力表現亦會較差;約4成人要與家人分享,近半人則可在家中獨享有關設備,相信情況在疫情後亦沒有大改變。羅陸慧英指出,雖然大部分學生均擁有智能手機,但若沒有大屏幕設備,學習效率會較低,「智能電話可以處理簡單工作,但不可能用於寫作。」

適當打機 公民素養表現佳

近7成學生表示在學校學習時,每天使用數碼科技學習少於1小時,日常使用科技主要是用於消閒及溝通。約一半中學生表示會每天打機,參與研究的港大教育學院助理院長羅嘉怡表示,數據顯示,學生每天適當打機與公民素養有正相關的關係,反觀若完全不打機或過份沉迷則會有負相關。

{{hket:inline-image name="IMG_6164A.JPG"}}{{/hket:inline-image}}

羅陸慧英(右)指出,本港學生在網上處理涉及解難等較複雜問題時,表現較遜;羅嘉怡(左)則稱,打機時間適中與數碼公民素養有正相關的關係,完全不打機或沉迷打機則不利培養公民素養。

團隊指出,本港數碼能力課程框架已見過時,認為未來不應單靠單一科目培養學生能力,而是要跨學科共同協作,但各校情況不同,難以「一刀切」說明要用甚麼方法,但可搜集疫情期間成功改用電子學習的案例,審視經驗並訂立指引,社會各界亦要共同努力及協調資源,改善學生電子學習,長遠要再了解疫情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撰文:李卓謙
責任編輯:梁偉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