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寧
馮兆寧

泰式炒貴刁的前世

發佈時間: 2020/04/24

泰式炒貴刁的前世

相信不少人到泰國,都吃過一道美食︰河粉加上蝦肉、爽口豆芽和雞蛋,炒好後再撒上花生碎等,味道層次豐富。此食品的英文名為Pad Thai,香港人稱為泰式金邊粉或泰式炒貴刁。此乃泰國名菜,其歷史要從上世紀當地軍事強人頌堪說起。

頌堪參與了立憲革命,令暹羅王國從君主制變成君主立憲制,他亦成為總理。當時暹羅周邊都是西方列強的殖民地,他則要將暹羅轉型為具備人民認同的民族國家,在1939年主導將國號由暹羅改為泰國(Thailand),不單是泰國人土地之意,Thai亦解作自由,因此Thailand意思亦是「自由之地」。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席捲東南亞,泰國雖然沒被佔領,但實際上配合日本,戰時物資同樣緊縮。一方面為了減少稻米消耗,另一方面為了加強國民對國家的認同,頌堪盼找出一道材料簡單的地道菜式,既省稻米,又可變成「國菜」,加強整個民族的認同。結果,當地一種炒粿條被相中,在二次大戰糧食短缺中,逐步取代米飯成為泰國人的主食。

粿條,即香港人叫的貴刁,是潮州人食物,隨着華人移民,輾轉傳到泰國,強調「泰化」的頌堪政府,當然不能直接採用華人的東西當「國菜」,於是就將當時叫Kway Teow Pad的「炒粿條」,加上「泰國」Thai,改成「泰式炒粿條」Kway Teow Pad Thai,現今大家都簡化叫Pad Thai。Pad解作炒,即是「泰式炒」的意思。地道美食被抹走了一些中國淵源,同時塑造了泰國人的身份認同。

(本欄逢周三、五刊登)

撰文: 馮兆寧 香港電台第一台《藍地球》,逢周一至周五播出,為聽眾帶來世界不同類別知識。
欄名: 《藍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