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紹榮
謝紹榮

有個「寶」字未必好

發佈時間: 2020/04/29

有個「寶」字未必好

中國人性格無寶不落,連帶產品命名也喜愛用個「寶」字,例如交易有「支付寶」、網上購物有「淘寶」、六合彩有「金多寶」,不過產品有個「寶」字又未必代表真的有寶,「原油寶」便是最佳例子。

原油寶是內地某銀行的原油期貨產品,銷售對象為銀行客戶,據悉該產品追蹤紐約期油(WTI)表現,正常情況下,油價上升,客戶便賺錢,反之亦然。殊不知,5月份紐約期油以「負油價」結算,有關客戶不單血本無歸,還要賠償負數差價,可謂始料不及。撇除內地金融法規與香港不盡相同,今次事件再引發公眾對於銀行應否銷售高風險產品的討論。

曾幾何時,不少國家嚴禁銀行兼營保險和股票業務,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銀行壟斷金融業。然而自90年代開始,隨着科技發達和全球一體化,不少國家放寬條例,容許銀行混業經營,令金融產品更容易在銀行平台銷售,變相鼓勵銀行把以往只有高端客戶才可接觸的私人銀行理財服務大眾化。

驟眼看來,此變動並無不妥,但隨着金融產品設計愈來愈複雜,銀行又不斷減聘人手,是否每位銀行理財顧問都能清晰地向客戶講解投資產品的風險呢?答案不言而喻。由此可見,若銀行在營銷方面不作出根本性改革,筆者還是奉勸大家不如「走寶」,少沾手銀行銷售的結構性投資產品為妙。

(本欄逢周三刊登)

撰文: 謝紹榮 跨國保險集團前亞洲區投資管理總監 本專欄推廣個人財務教育
欄名: 錢以載道